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知识

江油有什么人情风俗传统文化

2024-05-01 19:00:02人气:85

江油的人情风俗、传统文化:

家庭以年长辈分高的男子为一家之主,掌管全家经济收支及生产、生活安排、主持婚嫁丧葬及对外事务;普遍看重宗族的凝聚力,同姓同宗者均以建立“谱会”、“清明会”一类的宗族组织负责订立族规族法;男婚女嫁仍以遵从“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封建陋俗为主流;受封建传统影响普遍存在着早生、多生及重男轻女的思想。

江油有什么人情风俗传统文化

延伸阅读

剪出文化剪出风土人情

图为剪纸大师高凤莲在社区教授青年人剪纸技艺

近日,陕西省选送的五件作品在第二届中国剪纸艺术节上全部获奖,其中剪纸艺人刘洁琼的作品《小院儿》获得金奖,高凤莲的作品《土牛装地蛇》和曹红霞的作品《陕北婆姨》系列获银奖,韩靖的作品《大唐泽魂》和樊荣的作品《丰收》获优秀奖。

艺术作品包含风土人情第二届中国剪纸艺术节暨首届蔚县国际剪纸艺术节由中国文联、中国民协等单位联合主办,7月6日至8日在河北蔚县举行。来自16个国家和国内25个省、市、自治区的1600多名剪纸艺术大师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届剪纸艺术盛会。艺术节上,陕西展区的作品十分惹人注目。因为,这里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高凤莲一家祖孙三代的参赛作品。她们三人的作品集中体现了我省延川一带的艺术风格。浑厚圆润,体积感强,线条洗练夸张,曲多直少,美感鲜明,重视表现画面的神韵。高凤莲的剪纸艺术有传统题材,也有现代生活题材,她所有的剪纸作品,从不起画稿,剪起来却胸有成竹。本次获奖作品《土牛装地蛇》取材当地的传说故事。陕北黄土高原贫穷落后,连年干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受苦人用黄牛耕地,喝黄水、吃黄米、黄豆。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黄帝”后人像老黄牛一样一步一个脚印的无私奉献。为了求得一年四季平安、风调雨顺,憨厚老实的陕北人民把老牛视为自己的祖先,不能屠宰,更不能打骂。如果求拜土牛时遇到蛇,预示着当年定有好收成。金奖得主刘洁琼是剪纸大师高凤莲的女儿,刘洁琼完全继承了母亲的手艺,她的《黄土高坡的歌》曾获得民间文艺的最高奖项“山花奖”。此次,她的《小院》又一举斩获金奖。“我用最传统的剪纸纹样展示我如今再也看不到的儿时的小院”。据刘洁琼介绍,她的这幅作品长102cm、宽78cm,门上是一对青牛,四季保平安的意思,窑洞里的情景流传至今,儿媳妇每天晚上要侍候公婆温酒喝。表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阴阳相合,福寿万代。院里站着一位妙龄少女婷婷玉立。毛驴推磨、羊儿撒欢,小院里的欢声笑语伴着信天游满沟洼的飞,山上藏在高粱地里的放羊娃被小院的情景看得入迷,心里着急由不得唱起信天游。活脱脱地体现出陕北农家小院的情景,以及陕北男女青年相互爱恋的真实情感。高凤莲的外孙女樊荣从小耳濡目染,今年才27岁,也是一个剪纸高手,其作品曾多次获奖。她的《丰收》表现了秋天这个庄稼人最开心最幸福最忙碌的季节,男女老少各有分工、人们驾着马车上龙山、下虎山、鸟儿也来凑热闹、忙着抢丰收。来自榆林的曹红霞此次参赛的作品是《陕北婆姨》,这是由提亲、喜上轿、拜堂、小丈夫、盼儿等八幅2米长、80厘米宽的系列剪纸组成。剪工细致剔透、造型生动逼真、图案空灵俊气,柔中见刚。而来自咸阳的韩靖的《大唐泽魂》则以雕塑手法表现了大唐三位诗人“李白,杜甫,王维”的吟咏场面,线条粗犷,构图简练,具有典型的陕西艺术风格。

用剪纸来说自己的家乡文化为期3天的剪纸艺术节,全国的剪纸艺人们互相观摩学习。陕西省民协驻会干部贾李娟介绍说,本届艺术节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服务群众、突出特色”为原则,突出“国际性、艺术性、学术性、民俗性、互动性、群众性、带动性”七大亮点,目的是搭建中国和国际剪纸界交流的平台,凸显中国剪纸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推出中外剪纸艺术的精品和人才,展现世界非遗项目中国剪纸主人的风采。“这次主要是抱着学习和交流的态度去的,我们陕西有非常优秀的剪纸艺术,但是一定不能固步自封,这次看到了很多其他类型的优秀剪纸作品,都是各有特点,我们要在坚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学习全国各地先进的发展和保护经验,促进我省剪纸艺术包括其他民间艺术的发展。”在陕北一带,女人会生孩子就会剪纸。婆姨们平时种庄稼,闲时剪纸。她们一曲信天游一把剪刀,把贫寒的窑洞装扮得热热闹闹。高凤莲属于祖母级剪纸大师,一辈子没上过学,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在陕北延川,连村庄路口都立有专门的标志指向她的家。高凤莲的女儿刘洁琼完全继承了母亲的手艺,她的《黄土高坡的歌》曾获得民间文艺的最高奖项“山花奖”。她也跟母亲一样,经常边唱信天游边剪纸,2010年被授予延川市级传承人。看过别的省市的作品后,刘洁琼心里更有了底:“我们陕西的剪纸真的是最好的”。刘洁琼告诉小编,中央美院的冯真教授曾经评价陕北的剪纸,“就像陕北的大山一样,就像陕北的黄河一样,就像陕北人朴实的的性格一样,气势磅礴,粗犷豪放,谁也模仿不了。”现在南方有些剪纸艺人没有自己的原创,多是在电脑上一找,或者拿书上的样子一扫描,用刀子照刻出来,刘洁琼说这样的艺人只能称为匠人,“这不是艺术家,不是搞文化的。”曹红霞也说,中国的剪纸应该更为千姿百态,用剪纸来说自己的家乡文化。“在中国的大花园里,要百花齐放,不能千篇一律”。

唱不完的信天游剪不尽的黄土情对待老祖宗留给自己的文化,曹红霞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为了保护榆林的文化资源,她将自己创作的所有作品全部在国家版权局注册登记,并向国家商标总局申请了“陕北婆姨”的品牌。“在全国的剪纸商中,我是第一个有品牌的,我的作品有版权,有商标,每次有新作品问世都在版权局注册”。曹红霞创新了陕北剪纸技法的表现形式,开拓了信天游艺术在民间剪纸中的应用,她首次将肖像法技法融入剪纸艺术中,并将中国的诗书画印融入民间剪纸作品中。陕北信天游和陕北剪纸文化都是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产生出来的精神食粮,到底源出哪朝哪代无从考证,但它却是陕北人民与自然抗争和人性的相爱中产生出来的,唱不完的信天游,剪不尽的黄土情,道出了曹红霞孜孜以求的心声,她将群众喜闻乐见、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信天游民歌创作成剪纸作品,让外界人士对陕北的历史风貌、风土人情有一个形象上的了解。她用自己的手,剪出陕北的民俗、陕北的人情、陕北的民歌等多种体裁。曹红霞的代表作品有《陕北婆姨系列》、《陕北民歌家乡情》、《九边重镇老榆林》、《信天游》,她说自己的作品全都是系列的,什么走西口系列,三十里铺系列、兰花花系列、赶牲灵系列、陕西窑洞系列……为什么要出系列?“我现在把它们做成系列,有机会我要把它们做成动漫”。不仅是剪纸,她还剪大幅剪纸,她有一幅12米长的整张画《改天换地老榆林》,这幅里面有城墙楼15座,骑街楼7座,500多套“四合院”,两条大街、76条小巷,古庙群68处,牌楼、戏台、亭、阁应有尽有,还有红石峡、镇北台等旅游景点,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明代榆林古城的宏大雄伟。国家文化部社会文化司领导孙岭平对曹红霞的剪纸赞不绝口,拉着她的手说:“看过全国许许多多的剪纸,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剪纸风格,极有创意又具陕北地方特色”,并将曹红霞的全部参展作品一一拍照,说要拿回去好好研究。最后,她意味深长地说:“陕西是个资源大省,陕北的资源很多,地下的自然能源,输出一点就少一点儿,应该缓缓地来,但是地上的文化则可以好好挖掘一下,它们只会越发扬越光大。”

关于日本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书

1、《菊与刀》,作者是关谷宜子。

2、《武士道》,作者是大槻桃。

3、《百代盛衰·日本皇室》,作者是田岛名津子。

4、《日本天皇列传》,作者是岛善子。

5、《孝谦传》,作者是大友淳。

6、《源氏物语》,作者是嵐富美子。

7、《平家物语》,作者是石丸夜夜子。

8、《伊势物语》,作者是広冈京香。

9、《东史郎日记》,作者是川辺槙子。

10、《罗生门》,作者是河野兴子。

“抵制西方情人节”是文化自觉吗

在西方传统节日情人节来临前夕,针对当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盲目跟风、热衷于过洋节的现状,一位作家提出抵制西方情人节我国青少年应有一种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意识,应当充分重视中华民族自身的传统节日,而不应该过度追捧情人节等一些从西方社会舶来的洋节。

如何对待西方文化与我们传统、我们固有文化的关系,是我们长期以来探讨和讨论的问题。作家这次提出抵制西方情人节,仍然能够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的确,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实,每至情人节前后,一些媒体上有关情人节的话题可说占据了相当的位置,商家更是不遗余力地推行情人节营销策略,年轻人也乐此不疲,趋之若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热捧情人节现象?这位作家分析说,年轻人追逐西方的这个情人节是文化的不自信和集体无意识的表现,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中外文化传播的不对等。因此,作家提出要抵制西方情人节。

抵制西方情人节,这个看法可以看出论者对如今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风俗日趋淡化和消失的忧虑,发出的是为重振我们的传统精神、重视历史价值、维护文化自尊的真诚呼吁,表达的是对传统、对历史的一种责任和担当。但如果仔细回味这种观点,我们仍然感到它在态度上、方法上,有一些简单化、单向化甚至主观化的情绪,缺少一些理性精神。

如今,我们的文化世界,多样化是它的一个鲜明、主要的特征,多种文化模式、多种文化观念、多种文化价值,是在互相冲突、互相包容中寻求平衡发展的,对每一个人来说,人们具有了更多的对不同文化模式接触和交流的机会,所以,简单、单向地选择或者拒绝哪一种文化,我们恐怕很难适应这个存在复杂文化异同的世界。在这样的一个文化大背景下,提出抵制情人节这种西方文化,让人感到的是一种单向的、简单化的、一厢情愿式的文化态度和选择判断。

不能否认,如今大量的城市青年人已经把情人节作为一种生活观念和情感追求接受下来。这的确反映了在热烈追求时尚化、新潮化的现代化趋势下,都市社会所保留的传统风习日渐淡薄,年轻一代心理上、精神上与传统疏离的现状。作家说,情人节广泛进入年轻人的文化生活、爱情生活,也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中外文化传播的不对等。这让人想到易中天在谈为何我国文化走不出去时所说:为什么我们没能像汉代、唐代、宋代那样,成为世界公认的文化大国?没人强迫你看好莱坞、吃麦当劳、穿牛仔裤,也没人拦着你卖炸酱面、狗不理。所以这事恐怕赖不到别人头上,得从自身找原因。

为什么情人节这种西方文化输入后,很快渗透和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而像元宵节、七夕节以及其它的一些传统节日西方社会却了解很少?恐怕更多的原因,还在于文化的特质和魅力,在于一种文化的精神内容,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是否契合当代人的生活方式。

所以,对于诸如元宵节、七夕节这些传统文化来说,它们确实是已经出现了日趋淡薄,甚至边缘化的危机。改变这种现状,完全依靠抵制外来的文化,应该不是我们需要的心态。我们需要的是我们的文化要有更新精神,需要的是我们要具有文化创造的心灵。这种文化的更新和创造,才能真正复活过去和传统,赋予过去和传统以新意义、新价值。今天,已是全球化信息传播的时代,还会有更多的外来文化输入,我们的文化和传统则必须寻求、挖掘它的特质和魅力,而且这种改变要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如果社会在变,文化却抱残守缺,最后我们的文化和传统就很可能和社会脱节了。这不是我们应有的文化自觉吗?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孕妇堂 苏ICP备2022030739号-2 苏公网安备 320115020117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