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吃荠菜煮鸡蛋、蒿子粑粑、五色糯米饭、艾叶粑粑、鸡屎藤等。
1、荠菜煮鸡蛋: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而荠菜的谐音是“聚财”。荠菜又称地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荠菜煮鸡蛋不仅可能祛风湿、清火,令腰腿不痛,而且还可预防春瘟。因此,民间有着“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民谚。
2、五色糯米饭:每年农历三月三或清明节,壮族人家家户户都蒸五色糯米饭过节。五色糯米饭,因呈黑、红、黄、紫、白五种颜色而得名。壮族人把五色糯米饭看做是“吉祥如意”和“五谷丰登”的象征,是用来招待客人的绝佳美食,也是用来祭扫先祖的供品之一。壮族人十分喜爱五色糯米饭,但因语言差异,不同地域的壮族人对五色糯米饭有不同的称。有的叫糇能,还有的叫乌米饭、青精饭、五色饭、花饭等。
3、蒿子粑粑:传统江南——蒿子粑粑又称蒿子粑。是传统江南青团衍生出来的另一种做法。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是安徽江淮,江南一带汉族民间传统风俗。每年三月,家人采来粑粑蒿的嫩叶,洗净,然后拌以粘米和糯米粉,做成扁平溜圆的粑粑,放入锅内,用旺火蒸熟,吃起来软糯香甜可口。而吃蒿子粑粑的习俗是为的是纪念死者,同时祝愿人人健康长寿,不为邪灵所侵。
4、艾叶粑粑:三月三是壮族人的歌节,是家庭祭祖祈福的节日,这一天也会吃艾叶粑粑。艾叶是一种中草药,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食材,南方人素来就有食用以艾叶为原料制作的美食。用糯米粉做的艾叶粑粑就是今天我们要吃的传统美食。
5、鸡屎藤:农历三月三吃鸡屎藤是广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种传统习俗。将鸡屎藤叶与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鸡屎藤面。味道清香甜美,是本地人喜爱的特色小吃。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诞辰,北海人以此纪念这位伟人。
三月三吃荠菜煮鸡蛋由来
民谚曰:“农历三月三,不忘地菜煮鸡蛋。”在南方很多的地方,在三月初三这一天,都有吃荠菜煮鸡蛋的习俗。在三月三日这天吃了荠菜煮的鸡蛋,不仅能治疗头痛,而且还一年都会少病少灾,干活也有力气。尽管老话有些夸张,但荠菜的营养价值也是不争的事实,对我们的身体也是有益处的。
苗族三月三吃什么
苗家过三月三,晚餐是先吃饭后喝酒。而且吃的是五色团圆饭。过去,苗家蒋、李、邓、盘、赵五姓,为了抗拒和防御灾害,三月初三黄道吉日结拜金兰,发誓天南地北,走到哪里都是患难与共一家人。以红、黄、蓝、黑、白五色分别代表五姓兄弟。这天吃五色饭是为纪念先祖手足深情,象征着苗族人民目标一致,永远团结向前。
苗家三月三,不仅吃五色饭,而且餐桌上的山珍海味十分丰盛。三月三前夕,准备工作比过春节还繁忙、紧张,男人要下河抓鱼、摸虾,上山狩猫,捉禽打兽,女人要赶紧采青,舂米,将采回来的枫树嫩叶、辣椒叶、必机草、黄姜块,分别加工泡制成红、黄、蓝、黑色的乳汁。
三月三吃荠菜煮鸡蛋的由来
1、民谚曰:“农历三月三,不忘地菜煮鸡蛋。”在南方很多的地方很多地方,在三月初三这一天,都有吃荠菜煮鸡蛋的习俗!在三月三日这天吃了荠菜煮的鸡蛋,不仅能治疗头痛,而且还一年都会少病少灾,干活也有力气。尽管老话有些夸张,但荠菜的营养价值也是不争的事实,对我们的身体也是有益处的。
2、荠菜也叫地菜,是一种常见的野菜,路边或野地里随处可见的。春天是荠菜生长繁茂的季节,正是采摘荠菜的好时候。采摘回来的荠菜可以凉拌着吃,可以和鸡蛋一起炒着吃,还可用来做饺子馅或做汤。荠菜,虽是野菜,但营养丰富。用荠菜煮鸡蛋吃是有很多好处的,而且也有很好的寓意,因荠菜谐音是“聚财“,而颇受老百姓的喜爱。将新鲜荠菜洗净后捆成一束,放入鸡蛋、红枣、生姜一起煮,全家都吃上一碗,既沾一点财气和灵气,又能防病健身,预防春瘟。
3、关于三月三荠菜煮鸡蛋的由来,据说,还是名医华佗所创的。有这样一个传说:三国时期,名医华佗来沔城采药,偶遇大雨,去一老者家中避雨时,看到老者被头痛、头昏等病症,折磨得厉害。华佗随即替老者诊断,并在老者园内采来一把地米菜,嘱老者取汁煮鸡蛋吃。老者在吃了以后,头突然不痛了,眼睛也不花了。于是,这个方法很快就传开了,人们都纷纷用地米菜煮鸡蛋吃,渐渐在沔城形成了风俗,江汉平原一带也盛行起来了。由于华佗给老者治病的日期是三月初三,因此,便有了“三月三吃地菜煮鸡蛋,一年不头疼”的习俗,并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