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打开知乎,发现离职肯定会戴上90后的标签。我很惊讶,想到了最近的一个朋友。
朋友之前面试了一家公司,后来没去。我很好奇,就随口问了一句。他说的很有意思。他说面试的时候hr和他谈了加班的事情,他说不想加班。人家回答,你还年轻,需要多学习。看xxx公司加班多晚,年轻人要多向别人学习。后来朋友直接结束了谈话,没有去这家公司上班。
听完之后,我很惊讶。判断年轻人加班不够优秀的标志是什么时候?年轻人不配拥有自己的时间?当谈到加班公司时,他们谈论的是侃侃,而当谈到加班工资时,他们是微妙的。最后,我们年轻人被定义为任性捣蛋,只会动辄离开,没有责任感。我们什么时候开始承担这么多责任的?是不能吃苦还是不能顶住压力,为什么不给面包诽谤我们?
为什么90后离职如此频繁,原因是什么?
马云曾经说过:离职的原因无非两个,第一是受委屈了,第二就是钱少了。的老板们是什么时候停止批评90后的?他们吃不了苦,什么都做不了,太固执,经不起骂。他们应该是生来受气的90后。他们不配说话,不配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不是一群没有感情的机器。
(一)企业对待90后方式太差
90后步入社会,是一张纯粹的白纸。很多公司打着企业未来接班人的幌子招大学生,宣传的时候也是天花乱坠。你们是企业未来的接班人,进入后是高起点,公司效益好。
其实你进去了,没人想教你什么。他们都处于自由活动的状态。老员工不喜欢你,什么都问。他们什么都不知道。领导觉得你学的太慢了。有多少人执着于实现梦想,却被现实无情地可怜,有多少企业害了一群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不听话,不学习,不作为,成了我们的代名词。学不会的时候,都说自己学习不积极,学不会,但是没有人为你辩护。
(二)奇葩的996
记得996工作制还是从互联网大亨马云嘴里说出来的。我记得原话是这样的。能在一家996公司工作是很幸福的,我真的想说一个前提,各位老板工资多少,我们小员工又有多少,你天天宣传工作996,但是我们的工资没有涨。你可以用996,因为付出和回报是正相关的。说不好,给我月薪几万,我愿意996做,一边鼓励一边压榨,多少公司以996为荣,员工按时下班,第二天就说不好。
老板鼓励员工的话成了我们痛苦的来源,我们说不清。
你工作不饱和嘛,最可恶的是,996工作的锅还是我们来背,年轻人吃不了苦。
90后的(三)工作中遇到的人和事太奇葩不是傻子,学东西的能力也很快,但是为什么他还是被贴上了不能学、不愿意学的标签?说说我的亲身经历吧。等我毕业进了一家公司做管培生,就没人主动问了。别人会告诉你我没时间,问别人,问别人之后又问另一个人,他们还是会给同样的答案。当你终于学会的时候,把你扔得一塌糊涂,连他们都没有办法,结果到了你,自然做好了,没问题,做坏了,就对领导说一句话,这个人没有能力做事情,做不了一点事情。
工作本身不难。难的是那些故意刁难你的人让你在公司工作无忧。你对工作没有热情,只能选择离开。
难的不是工作,而是工作中遇到的人和事。90后是一匹渴望自由的马。过程中确实或多或少有问题,但请给年轻人更多的包容和包容,不放牧就不要疯狂压这匹马,更不要说90后是不争的态度,最后会被戴上吃不了苦,不负责任的帽子。
职场对于90后来说是陌生的,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平台。希望企业能给年轻人更多的时间和耐心,不要太多,一点点就够了。他们也要对招的人负责,不能让所有人都掉队。90后是一群精力旺盛的年轻人,总会给你带来惊喜。
有哪些职场上的趣事可以和90后朋友分享讨论?
人缘越好,混得越差?一个人能走多远,就看他的职场人际关系
我.
职场人际关系优秀不代表“人缘好”
在我工作的这些年里,我身边有很多人脉很广的同事。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温和、乐于助人,几乎能和所有同事、领导相处融洽。
大大小小的聚会从来不缺席,每隔三五个小时就请同事喝奶茶。此外,他们勤奋工作,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办公室里谁不喜欢这样的人?
都说人缘越好,职场发展越顺利,但其实有一定职场经验的人会发现,职场发展顺利的人往往都是极其“冷淡”的,人缘好的人做的也不好。
人缘越好,混的越差,差点成了职场毒鸡汤。
受欢迎没有错。很多人的问题就在于把职场人际关系误认为吃香。
世界上最好的领导力教练之一马歇尔古德史密斯(marshall goodsmith)在他的书中总结道,只有职场中优秀的人际交往才能有助于职业理想,职业理想需要有目的性、互利性和战略性。
职场人际关系在职场中的重要性超过很多人的想象,它甚至能够弥补其他方面的欠缺,让一个职场人实现弯道超车;而许多本来工作能力很强,管理能力也已经具备的职场人,恰恰输在了他根本不了解职场人际关系,也不懂得如何经营。
二.
在工作场所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障碍——“不想做”和“不要做”
1.“不想做”
说到在工作场所建立人际关系,你一定对这句话并不陌生:
“我不希望人们认为我遇到他们是为了利用他们。”
“交朋友来自欣赏。不是利益。”
从这些回答中不难看出,刻意经营职场人际关系是许多人心中不屑的一件事情。"s的想法主要源于三个问题:
第一,混淆人际交往的情感因素与价值因素。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两个因素:情感因素意味着他们彼此感到舒适,这种联系是局部的,但同时又是松散的。在价值因素,双方都需要对方的价值。他们自身的价值越不可替代,关系就越密切
在职场中,最应该优先考虑的是价值因素,因为职场首先是利益交换的场所。能够有方法地利用他人价值的人,别人更愿意追随他;能够有价值被他人利用的人,别人更愿意回报他。
第二,不够自信,觉得自己技不如人。
作为一个提出要求的人,其实是默认了对方未来想要你。不愿意“利用”这段感情,可能意味着你觉得自己没有同等的能力去回报这份人情,潜意识里是害怕和抗拒的。
第三,存在”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模式。
要么做个老好人,毫无目的的交朋友;还是一个坏人,总希望对方给自己带来实际利益。
要么建立一种没有任何利益的纯友谊,要么只考虑自己。
这不是一种极端的思维方式吗?
事实上,我们可以成为诚实善良的人,合理地实现与他人的价值交换。
2.“不会做”
很多人都有意识地在职场上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们不是不愿意做,只是有时候方法不对。
第一,拼数量,以为朋友多,就是好社交。
为数字而战的人就像是在挨饿的人,总觉得自己认识的人不够多。
拼写的数量会导致很高的社会成本。比如你一天到晚离不开各种娱乐,每天吃不完饭。如果公司要求额外上课,你首先想到的不是向家人解释,而是先向朋友道歉。
职场圈子拼的不是数量,而是关系的质量和多元化的程度。
第二,缺乏打造个人品牌的意识。
成长在一个以谦虚为美德的社会,很多人习惯于低调,固执地认为自己可以谈工作成绩,自我推销就是吹牛炫耀。
我的一个朋友,刚刚升任500强企业的部门经理,她说她得到了这个机会,完全得益于运营微信朋友圈。相对于别人“沉默”的朋友圈,她定期晒自己读过的管理学书籍,散发自己对职场的正面看法和留学照片。她为自己打造了一个进步认真的个人品牌,领导自然会更加关注她。
如何让他人在众多“产品”中看到你的价值,还能记住你,愿意为你买单,是一门不容忽视的大学问。
第三,为社交耗去大量时间,影响工作和生活。
有的人一头扎进社交,忙着组织各种游戏,线下聚集同学同事,网上看书打卡,时间里充斥着各种聚会、演讲、分享会。除了朋友数量的增加,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它也让人筋疲力尽。
好的社交应该是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我提升上,打造好的个人品牌,周围的人会默默关注,在适当的情况下碰撞,实现资源的交流。它应该是一个能够自行运转的良性循环。
职场即江湖,随时随地都需要和人打交道,无论你爱或不爱,职场社交就在那里。忽视和抗拒都不是好办法,只能学习经营,让它为我们所用。
三.
如何正确建立职场人际关系,帮助职业发展
1.建立职场圈子,让关系多元化
1)你的职场社交圈里需要有什么样的人
职场人际关系建立的对象不能狭隘地限于办公室内,只要能为职业发展助力的人,我们都应该纳入自己的职场社交圈。
在导师。,能够在生活方向、职业发展或人际交往方面给你有效建议的人可能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同事或老板。
业内专家。,你总是需要一个在某些方面比你更专业的人,他能在关键时刻给你指路。
像跨界通才。这样的人可以帮助你开阔视野,提供前瞻性的想法。
无论你的计划看起来多么不成熟,你的想法听起来多么荒谬,梦想家。都会认真倾听并给出建议。他们将来很可能成为你的商业伙伴。
实干家。,如果你的圈子里满是梦想者,那么每个人都只会在一起快乐,你需要实干家来挑战你的想法,推动你采取行动。
相对于只满足情感需求的朋友圈,多元化的社交圈未必是你喜欢的所有人,但可以定义你的眼界、格局、资源,决定你未来能走多远。
2)维护现有的联系人比拓展新的圈子更重要
我的保险代理人,一个非常成功的保险业务员,曾经告诉我“维持现有客户永远比寻找未来客户更重要”。这句话启发了我很多。
很多保险业务员像无头苍蝇一样开发客户,而她是一个“佛教营销”,想着如何服务好自己现有的客户。
没事就找我吃饭,找医院的客户要医学知识,找美容院的客户要护肤。简而言之,我想弄清楚其他人需要发挥什么价值。所以她的大部分客户,都是原客户介绍的,自然就成了她的圈子里的一部分。
社交媒体时代,大家都习惯了在朋友圈“看”别人的生活,逐渐误以为这是一种社交。其实你们并不认识。没有办法取代人与人之间一对一的交流。只有这样,你才能与众不同,别人才会在关键时刻想起你。
3)在不同的人身上找到交集,拓展社交圈
职场社交圈子窄的人,都有个共性——只愿意和自己经验背景相同的人来往,而且特别被动。
真正对你有帮助的人,往往不会碰巧和你有相同的兴趣,但正是这些不同的人之间的差异,才能带给你新的想法,走向新的领域和模式。为了促进双方的联系,有必要在不同的人之间找到交集。
我们平时可以探索哪些交集?
在共同的工作目标。,为了共同的目标,不同性格的人可以一起工作,互相学习对方的长处,所以梦想家总是和实干家一起工作。
一个共同的经历。的陌生朋友曾经想让我提供一些行业信息,但是他不好意思开口,等了很久。后来她无意中发现我和她老公是老乡,她多次来我老家做客,有共同的经历,从而打开话题。
共同的兴趣。,为什么人际关系好的人通常擅长聊天?因为聊天的过程大多不是什么严肃的事情,而是兴趣爱好的交流。毕竟人是感性的动物。兴趣根植于一个人的天性,他们愿意接受发自内心的同伴。
交集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是一起工作一起交流的。不去接触和探索,就无法建立联系。只有建立联系,寻找机会积极促进双方利益,才能在职场上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6c4-bdcb-91baed9bb2ba" alt="人气越好搭配越差?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他在工作场所的人际关系
2.成为对他人有帮助的人,打造你的个人品牌
既然职场人际交往是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那就决定了每个人都是产品,都需要自我提升。自我推广最好的方式就是打造个人品牌。
所谓个人品牌,就是明确地让他人知道,你的价值是什么。
1)三点定位法,做好一个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是自我推荐的机会,所以不能流于形式,而是围绕“我是谁,我能提供什么,我需要什么”的三点定位。
“我是谁”包含你的名字和你的工作。两者缺一不可。
“我能提供什么”,这也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你的职业给你的,另一部分是你的爱好给你的。这会让有需要的人记住你,可能会在关键时刻想起你。
“我需要什么”,这是大多数人最容易忽视的。不仅需要满足别人的需求,还要及时给别人帮助自己的机会,就像伸出橄榄枝,让别人更容易和你联系。
我们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这三个关键信息来对抗自己,进行修正,不断传递这些关键信息。当面对陌生人时,我们可以快速运用三点定位法对他进行定位,找出他在你职场中的角色。
2)多渠道多途径,提高个人“能见度”
著名企业高管教练高林曾经说过,如果你与公司其他部门的同事或领导联系的唯一渠道是通过你的老板,那么你被人看到的机会将是有限的。有些老板会想尽办法卖你,甚至成为你的代言人,但不是所有的老板都有意愿、能力、时间甚至足够的安全感来卖你。
因此,我们必须拓展不同的渠道和方式来提高我们的知名度。
怎么才能多渠道多渠道的拓展?
第一,拓展工作职责,发挥个人才干。
根据我的观察,有些人在工作场所的天赋是在他们担任工会职务期间被发现的。工会的工作不属于任何工作职责,没有额外报酬。他们自愿参与,但需要有组织大型活动、协调和管理项目的能力。那些没有机会在自己的工作中展示自己在这一领域才华的人,得到了展示自己的机会。
第二,善于抓住危机,冲破层级限制。
工作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甚至危机。这时,不要躲在后面,主动承担一些责任和风险。所谓时代造就英雄,能化危机为机遇的人就有机会突破等级限制,让上级领导看到。
第三,打破圈层壁垒,跟圈外人做朋友。
这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也是相对难以实现的,但却是最有价值的。
畅销书作家张萌这样总结:每个圈子就像一个独立的王国,王国之间隔着一系列的屏障,这意味着它们是古老而死的。社交圈内外就像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圈子内外的信息完全被屏蔽,互不循环。这种现象被称为“圈障”。
想要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资源,就必须打破圈子壁垒的限制。互联网让它不再困难。
对首先,增加社交的丰富性。来说,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参与不同的线上和线下研究,进入不同的圈子,认识不同的人。
正如本文前面提到的,其次,把获取的社交资源进行梳理。根据不同的角色被纳入我们的职场社交圈。很多人在微信朋友圈里通过好友后,没有添加评论和标签的习惯。其实这个动作只是梳理资源。
要把“仅仅知道”变成一个有效的网络,最后,让社交资源流动起来。应该从自己做起,不遗余力地与他人分享他的想法、时间和经验。
让自己成为对他人有帮助的人,要相信,不是成功了才能给予,而是给予了才能成功。
3)rapture原则,讲好自己的品牌故事
有些场合你可以更完整地介绍自己,比如会议演讲、职场面试或公开写作。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把你的故事讲好。
firebrand集团创始人兼ceo杰里米戈德曼(jeremy goldman)在《走红:如何打造个人品牌》中提到,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创造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让别人知道并记住你:狂喜原则。
relevant:相关性。关注你最想让别人记住的特征。比如你想让大家记住你的职业和身份,就围绕你做的事情的核心来展开故事。
authentic:真实性。一定不是虚构的,而是真实的事件。如果将来会发生这种情况,解释一下你为什么相信会发生。
如果persuasive:说服性。阐述了一个愿景,这个愿景应该足够诱人;如果故事是关于已经发生的事情,事件应该足够吸引人。
timely:及时性。,你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故事来应付所有的场合。在不同的场合,你应该根据实际需要改变故事,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understandable:可理解性。应该“说人民的话”,脚踏实地,简单直接,不拐弯抹角。
reletable:共鸣性。人会下意识地认同那些分享他们的感受并需要找到他们共性的人。
educational:教育性.故事需要有一个价值核心,而不仅仅是一个有趣的故事或者一个笑话。
3.把握社交成本,平衡社交安排与个人生活
如果一个人的社会参与严重影响了他的工作和生活,那么这种社会交往就是失败的。这也是很多人不敢在职场发展人际关系的原因。
作为奋斗者,我们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是稀缺的,所以我们必须考虑一个问题:在你挣扎的同时,你愿意为你的社交付出多少“成本”?
我们可以记住两个数字定律,避免在社交上花太多钱。
1.邓巴数字,也叫150定律。
人类学家、牛津大学教授罗宾邓巴(robin dunbar)指出,以人类的智力水平,允许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上限约为150人。
这个数字怎么理解?
1)分清强关系和弱关系。
牢固的关系是那些在线下与你互动并联系更紧密的人。在一个固定的圈子里维持150个关系很强的人,就足以发展出良好的人际关系。
弱关系更接近微信朋友圈,含金量往往更低。邓巴的150人不含弱关系。
拿出手机,在朋友圈设置关键标签,看看你需要哪150个人来展现你的个人风格,有针对性的发布报道。
2)数字是固定的,个体是流动的。
总会有新人进来替代那些渐行渐远的人,这是残酷的社会现实。
2.五人定律。
美国商业哲学家、成功研究(success studies)创始人吉姆让(jim jean)曾说过一句名言:你是和你在一起时间最多的五个人中的平均水平。
每个人的性格、爱好、价值观、审美都会越来越像你最亲近的五个人。在150人的圈子里,圈出最重要、最欣赏、最希望趋同的5个人,重点和他们发展关系。
这个数字可以扩展到不同的领域,比如5个亲友,5个同事,5个业内同行,5个社会专业人士。
从漫无目的的无数人,到150人,再到三四个五,你想要管理的社交对象都是清晰明了的。
一点总结:
在职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门学问,绝不是表面的好人缘。
喝酒吹牛聚餐和喝奶茶聊天只是社交关系中最浅薄的表达,除了短期的快感,并不能给我们带来长久的社交价值。职场中成功的人际关系应该是一个可以自己带动的良性循环。
一个人能在职场上走得长远,靠的不仅是天赋与勤勉,优秀的职场人际关系必然是其中重要因素。
全文结尾
在职场,勾心斗角太可怕了,那些不善于“斗”的人该怎么生存?
有网友求助我:我发现我上班时的同事和上级很狡猾,我心眼少,玩不过也斗不过他们,我应该怎么处理应对?
每个人在职场的风格和特点都不一样。不是每个人都擅长勾心斗角,但每个人都必须笑到最后。不然为什么觉得那些诡计多端的“恶人”在宫廷剧里总是落得悲惨的下场?
关于这个话题,我想做三点个人评论,仅供你参考。
一、职场靠“玩”或者“斗”的思维,是非常狭隘的
职场是江湖,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利益和矛盾。所以任何企业都会有内斗,只是“斗”的程序不同而已。
但也有人擅长“玩”或“打”。一定要这样吗?
我不这么认为。
很多时候,这其实是一种心态。别人狡猾,你就得付出代价。可能你天生就是老实人,突然变成“心机大师”不太现实。
我认为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尽量不与人对抗,保护个人利益,做正确的事。
第一,如果别人真的想“欺负”你,就逃不出“理”这个词。一切都要以制度为例。在与同事相处的过程中,记得为自己收集好的证据。别人栽赃陷害你的时候,你要给自己讲道理。
第二,要善于和周围的同事或者领导建立良好的关系。我不相信一个公司的每个人一开始都会针对你。你越不受欢迎,别人越有可能“打”你,“玩”你。所以,有更多关系好的领导或同事总是好事,关键的时候别人或许能帮到你。
第三,少说话,多读书。职场上,有一句话说得对,叫“祸从口出”。越说越容易得罪人,连怎么得罪人都想不起来!多看,多听,多观察,当然对你有好处。
二、做好自己的工作,业绩就是你的“护身符”
什么样的人最容易在职场的“斗争”中被枪毙牺牲?
不是老实的那个,是表现最差的那个。
为什么?因为企业是利益场,一切都是价值导向的,你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如果表现突出,别人真的会欺负你。我觉得领导会支持你的,不然你就“牺牲”了,公司损失很大。
记得当初公司有个业务经理叫小王。因为这几年他的表现越来越好,嫉妒公司其他业务同事,所以经常有人在背后打他的小报告。
但领导从来没有因为这些小报告而不喜欢小王,甚至比以前更看重小王。
有一次,一个同事因为业务资源配置的问题和小王发生了冲突,那个人去找领导,冤枉小王,说他把自己的钱据为己有。
领导要求对方出示证据,但显然不能。后来,王还牵头澄清了矛盾事实。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看领导决定。
最后领导自然站在小王一边,警告同事,再犯罪就开除他!
这件事之后,公司的同事都知道,嫉妒他的人从来不敢轻易得罪小王。毕竟人的表现才是王道,领导在保护。
三、做人要学会扬长避短,不要拿自己的短处去和别人比
管理学上有个理论叫“木桶理论”,意思是弥补不足。
但我不认为每个职场人都能弥补自己的缺点,因为既然缺点是你的弱点,那就很难改变甚至成为你的优点,或者你要投入更高的成本。
在我看来,每个人都能尽量发挥自己的长处就不错了!你的核心实力足够强大,也就是你在职场的筹码。
比如一个程序员,当然不如别人善于沟通,但是人可以做好专业的程序,开发出各种高难度的产品,这就够了,人可以靠这个吃饭。
相反,你总想着自己哪里不如别人,你需要和对方“战斗”,你需要提高。也许有一天,经过你的努力,你真的找不到明显的缺点,但是优点好像也没什么,太平庸了,最后每个地方都变成了“短板”!
所以,说到这个话题上的“打”,我觉得如果你真的想“打”,你可以只是利用自己的优势和别人“打”,在这一点上赢了,但其他地方没有完全的输家。
工作越来越迷茫,因为职场新人最容易犯的三个问题,你都犯了
昨天在邮箱里收到一个大学的群发信息,是一份问卷。
邮件的内容大概是:毕业多年,你在职场上情绪高涨吗?你对自己的职业满意吗?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母校与你同在。
回顾毕业后的3-5年,我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迷茫中:找不到喜欢的工作,每天过着忙碌的生活,感叹着前方的迷茫……看完这封邮件,我突然有所感触,决定总结一下初入职场的新人在进入职场的前三年中普遍遇到的困扰职业发展的三个问题,并提出建议,希望能提醒所有的弟弟妹妹们。
问题一:定位不清,找不到自己的核心技能,没有做好职业规划
这也是为什么职场新人在短短三年时间里感到疲惫、迷茫、不知所措。是因为我在岗位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小茹,妹妹,电子商务专业。她已经工作三年了。有一天,我联系了她,了解了她的工作。我了解到她从原来的市场部调到了采购部,下个月就要分配到行政部了。
就业三年,部门三调?我有些疑惑,但小茹比我更迷茫。她还是想不通为什么经常被公司调走。她还自娱自乐。她可能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任何职位都适合。
我问她,公司的安排和你的职业规划一致吗?小如发了几个问号,我没有做专业策划,只是找了一个专业对口的岗位,然后继续努力,不是策划吗?
我继续问她,你有自己的核心技能吗?比如你是电子商务专业的,有没有一套完整的营销策略,销售技巧,熟悉电子商务法律法规?没想到妹妹小茹的回复让我大吃一惊:一个都没有。我通常以灵活的方式工作。我接触过各个工作领域,能够应付。
似乎小茹很享受被“需要”的感觉。很多职场新人都会陷入这种误区,以为能适应不同的岗位就能证明自己是多才多艺的人才。众所周知,这是导致他职业生涯早期出现瓶颈的重要原因。即使他已经在职场浸淫多年,最后也一无所获。他根本找不到自己的闪光点,也不清楚自己擅长什么,核心技能是什么。
如果你是职场新人,为了避免同样的问题,我建议:
1、找到擅长点,做好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包括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的三个要素,也就是说,你需要详细规划所选择的行业、职业、未来的职业目标以及实现这个职业目标的渠道。职业规划通常以半年、一年、三年、五年为时间分界点。
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是你必须找到一个职业定位,这个定位可以结合兴趣、价值、能力.的三要素综合考虑,通过三者的交集,找到自己的定位目标,这样你就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要深入培养哪一行,要挖掘出自己的核心技能在哪一个领域,以免成为职场的万能药。
2、想办法参与或全程主导一个重点项目,提升自我影响力。
这是新人快速步入正轨的渠道。与我同时入职的梁潇,一年多时间从基层晋升到管理层,令人羡慕。他的职业道路之所以这么顺利,是因为半年前公司接到一个房地产项目,难度极大。由于产权归属、使用权等历史问题,很多有经验的老员工不敢贸然接手这个任务。
大概初生牛犊不怕虎,梁潇自告奋勇承担起这个责任。在他看来,如果这件事成了,他就升职加薪,输了就滚蛋!一年后,梁潇设法理顺了这个棘手的问题,公司的房地产项目可以如期进行。
从那以后,每次领导向外界介绍梁潇的时候,都会这样说:梁潇负责房地产项目的推广!
因此,争取参与或主导一个重点项目,作为职场新人,不仅可以增加工作经验,还可以树立个人品牌,增强自我影响力。
问题二:基层理论知识掌握不系统、不深入,缺少职场生存技能
如上所述,我们需要做好职业规划,做好职业定位,发现自己的核心技能,才能称霸职场。而核心技能都是建立在对知识理论体系化和系统化之中,的关键取决于你的掌握和理解。
我遇到了一个在房地产设计方面有很大成就的牛人。虽然他已经60多岁了,但他仍然保持着学习的态度。随身带一本小手册和一支铅笔。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找个地方停下来,在手册上汲取灵感,通过绘画带来设计灵感。同时每周都会参加行业研讨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同行交流信息,获得不同的信息。行业协会还邀请他写一本行业知识的教材。
这个习惯从他第一次接触房地产设计行业就一直保持着。因此,他也被称为“行走的房地产百科全书”。他在这个行业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他的地位令人印象深刻。
相反,为什么很多职场新人都喜欢一开始的一个妹妹被公司频繁调动,每个领域都有涉及,但掌握知识、技能却不全面不透彻?的经历呢原因是我们无法在专业定位上安定下来,而专攻专业领域的研究和深度培养。
如果你是职场新人,想在某个领域获得影响力,我建议:
1、摒弃固定型思维,努力锻炼自己拥有成长型思维。
知识永远不会枯竭。你一定要有不断争取进步的思维,这样你就不会停滞不前,以为这个技能已经一劳永逸的掌握了。你还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开辟获取新知识的新渠道。
2、在岗位中,尽快掌握系统化、体系化的专业行业知识。
在这里,我建议可以实现“一专多能”。如果你认为“一专”和“多能”是矛盾的,那么你就陷入了一种庸俗简单化的思维。“多元化”要为“一专”服务,要做到“一专”,还必须“多才多艺”。在系统化专业知识里,你可以通过一个点,而联想到其他各个方面,更好地服务于你的“一专”,有这个本事,是职场真正需要的人。
问题三:过于看重人脉资源,急于求成,弄巧反拙
我已经从这个洞里掉了出来,刚刚开始在公司工作。为了在同批新兵中展示自己的工作能力,我有一个错误的想法。
当时被分配到外联办,日常工作要去政府和工商税务局。至于新人,如何快速入门,提高效率,我觉得首先要做的是从政府和税务局的工作人员做起,搞好关系,不要犹豫奉承,请告知。于是求一个经常和政府、税务局打交道的朋友给我安排一顿晚餐介绍一下自己。
席间,我们互相做了自我介绍,交换了联系方式。握手告别后,我以为一切都会水到渠成,可以在其他同事面前炫耀自己的人脉和绿色通道。
但没想到的是,每次上班,除了点头打招呼,一切都需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程序去做,并没有因为上次的聚餐而得到额外的待遇。朋友的话提醒我,在职场上,
有什么捷径?如果有捷径,那就是脚踏实地的工作!
的确,当时的我一心想着在公司展露尖角,体现出自己的价值,通过捷径来彰显自己的办事能力。,事实上,对于一个职场新人来说,隐藏的深渊足以淹没你。
每次我都想利用我的人脉迅速做事,但我经常碰壁,我得出一个结论:所有的人脉都是建立在你的影响力之中,,如果你的实力不够,别人根本不会看不起你,也没有平等交谈的机会。我为什么要帮你?
所以,如果你是职场新人,也有通过人脉走捷径的想法。我劝你放弃。我建议:
1、踏实做事,首先形成自我影响力,自然会吸引到别人的目光。
埋头于岗位,成绩也不会差,会在行业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如果你担心进入职场后无法顺利工作,你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去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你成长的重要途径。
2、忘记捷径,向优秀的同学取经学习。
你最好的捷径就是身边优秀的同事和领导,他们被公司认可的原因是他们必须有他们的优点。而且你需要仔细观察他们的处事方式、沟通技巧和工作态度。从他们身上汲取能量,不断前进,这是你快速成长的最好捷径。
总的来说,如果你完美的避免了这三个困扰你职业发展的问题,你的职业道路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