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知识

食品加工专业就业方向有哪些

2023-09-19 19:12:01人气:67

1、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食品分析、食品工程原理、果蔬贮藏与加工工艺、畜产品加工工艺、发酵食品工艺、焙烤制品工艺、饮料工艺、食品机械与设备、电工技术、金工实习、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食品分析综合实验、生产及毕业实习训练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验环节。

2、食品加工专业的就业方向:果蔬及饮料加工工艺、畜产水产品加工工艺、粮油食品加工工艺、食品工程。服务于区粮油食品、果蔬制品、肉制品以及发酵食品行业。毕业生可在面包糕点生产企业、西饼屋连锁店、酿造食品加工企业、乳制品生产公司、果蔬产品加工与保鲜企业、农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以及与食品相关经销企业、各类餐饮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从事食品生产加工、开发、营销和管理工作,毕业生需求旺盛。

食品加工专业就业方向有哪些

延伸阅读

一些干果类食品热量高吗

坚果富含脂肪,热量较高。但是坚果和其他高热量食物相比,能提供人体有益的营养素,是一种饱腹感不错的食物。

坚果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这是一种人体不能自身合成的脂肪酸,必须从食物中摄取。不饱和脂肪酸,能够降低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而且还能软化血管,润肠通便。食用适量坚果是有利于身体健康。

可以煎的食品有哪些

可以煎的食品有很多,如鸡蛋,米糕,糍粑,包子,饺子,豆腐类,鱼类,肉类,海鲜类等。

煎炸食品的注意事项:

1、挑选大豆油较为合适。大豆油的烟点较高为257摄氏度,而油温超过烟点会产生有害物质,调和油不宜煎炸食物。

2、控制油温和时间。淀粉类食物油温不宜超过150摄氏度,煎炸时间不宜过长。

3、油不可反复使用。食油经多次煎炸使用后,会含有大量的突变源和过氧化脂质,对人体有害。所以,煎炸用过的油不可多次使用,也不可用来炒菜。

4、给食品加“防护膜”。在煎炸的鱼、肉外面挂上一层淀粉糊,然后煎炸,也可以有效预防杂环胺和突变源的形成。

腌制食品的危害

泡菜国往往是我们对韩国的另一种称呼,泡菜其实就是我们俗称的辣白菜、腌白菜。或许在我们的眼中韩国人对于泡菜以及腌制菜品的执着是我们所不能理解的,并且腌制食品也有着很多的害处。

那么,本期了解十大垃圾食品之一腌制食品的危害。

影响黏膜系统,对肠胃肾脏有害。所有的腌制食品在制作的过程中都会大量放盐,会导致该种食物钠盐含量超标,中国营养膳食宝塔规定人每天盐的摄入量要小于6克,可是这样的腌制食品会打打超出,因此常常进食会造成肾脏的负担加重,而盐分浓度高会严重损害胃肠道黏膜,常进食腌制类食品者胃肠炎症和溃疡的发病率较高。

在腌制食品的过程中需要大量放盐,这导致此类食物钠盐含量超标,造成常常进食腌制食品者肾脏的负担加重,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增高。还有,食品在腌制过程中可产生大量的致癌物质亚硝酸胺,导致鼻咽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大为增高。此外,由于高浓度的盐分可严重损害胃肠道黏膜,故常进食腌制食品者,胃肠炎症和溃疡的发病率较高。

这类食物含有一定量的亚硝酸盐,故有导致癌症的潜在风险。此外,由于添加防腐剂、增色剂和保色剂等,造成人体肝脏负担加重。还有,火腿等制品大多为高钠食品,大量进食可导致盐分摄入过多,造成血压波动及肾功能损害。

腌制食物是传统食品,很多家庭都有腌菜的习惯。但腌制食品多吃、偏吃对人的身体则不利。这是因为:蔬菜腌制后,其所含的维生素损失较多,维生素c几乎全部损失;腌制的酸菜中含有较多的草酸和钙,由于酸度高,食后容易在肠道吸收,经肾脏排泄时,草酸钙结晶极易沉积在泌尿系统形成结石。

腌制食物在腌制过程中,常被微生物污染,如果加入食盐量小于15%,蔬菜中的硝酸盐可被微生物还原成亚硝酸盐,人若进食了含有亚硝酸盐的腌制品后,会引起中毒。其症状为皮肤粘膜呈青紫色,口唇和指甲床发青,重者还会伴有头晕、头痛、心率加快等症状,甚至昏迷。

腌制类食品是豆制品、蔬菜、瓜果经过腌制发酵,禽、畜、鱼肉经过熏烤腌制而制成的食品。有关专家指出,虽然腌制食品独具风味,但食用时应注意适量,特别不宜长期连续食用。因为这类食品含有较多的亚硝酸盐,在人体特定环境下与其他物质可合成致癌物亚硝胺,长期食用亚硝酸盐超标的腌制食品,最易引起胃癌、食道癌和肝癌,也会引发鼻咽癌和膀胱癌。

腌制类食品含盐量过高,多食会引发高血压、肾脏负担过重,并损害胃肠道黏膜。蔬菜在腌制过程中,维生素c几乎“全军覆灭”。大量吃腌菜,会导致人体维生素c缺乏。腌制的酸菜中含有较多的草酸和钙,由于它酸度高,食用后不易在肠道内形成草酸钙被排出体外,而会被大量吸收,草酸钙就会结晶沉积在泌尿系统形成结石。

【结束语】腌制食品在腌制的时候大多都是需要在其中放上许多的盐,并且在密封的情况下进行发酵,即使不是盐的问题,就连发酵也会有着很多的不健康之处。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孕妇堂 苏ICP备2022030739号-2 苏公网安备 320115020117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