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减肥瘦身

产后为减肥束腰有害健康

2023-09-06 14:50:03人气:53

腰腹紧束会使腹内压升高,也很容易导致子宫下垂、严重后倾后屈、阴道前后壁膨出等生殖器官异常症状。

过紧的腹带会使人腹式呼吸受阻,膈肌上下移动受限,这样会影响到肺部呼吸,导致头晕、胸闷等慢性缺氧症状。

肛门周围有数组静脉,称为痔静脉。持续性束腰,痔静脉就会迂曲成团,局部血流将严重受阻,久而久之,容易引发痔疮和便秘。

使盆腔血液运行不畅,抵抗力下降,易引起各种妇科炎症,导致附件炎、盆腔炎、尿路感染、盆腔淤血综合征等妇科疾病发生。

束腰会直接压迫胃腔肠管,影响消化吸收功能,时间稍久会导致产妇营养失调或不足,引起乳汁减少或奶水质量降低,对母乳哺育极为不利。

产后为减肥束腰有害健康

延伸阅读

减肥但是体重增加

1、 减肥的目的不是减轻骨骼或者肌肉的重量,也不是减少体内的水分,而是要减少体内的脂肪。大约要消耗掉9000千卡路里的热量才能减去一公斤的脂肪,体重减少却不到1.2千克(其实肥肉不是纯脂肪,1千克肥肉约有7700千卡路里热量)。就是你一整天不吃不喝,没有热量摄入,再加上日常生活需要消耗的1800千卡路里能力,最多也只减少二百多克纯脂肪。

2、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人来说,运动不仅消耗了脂肪,还增强了脏器功能,增加了肌肉的所占比例。但是,肌肉和脂肪的比重前者大于水,后者小于水,如果身体减少了1千克脂肪,却增加了1千克蛋白质,那么就会表现为体重上升。这种情况在运动初期最为明显。等代谢率逐渐恢复到高水平的时候,减肥者分解脂肪的能力就会得到加强,从而就会有缓慢但持续下降的体重。

产后减肥应该避免的各种误区

错误概念1:生完孩子就节食新妈妈不能盲目节食减肥,刚生产完,身体还未完全恢复到孕前的程度,加之有些新妈妈还担负繁重的哺育任务,此时正是需要补充营养的时候。产后强制节食,不仅会导致新妈妈身体恢复慢,严重的还有可能引发产后各种并发症。

错误概念2:产后立即做运动产后立即剧烈运动减肥,很可能导致身体子宫康复放慢并引起出血。严重的还会引起生产时手术断面或外阴切口再次遭受损伤。剖宫产则需要更长的恢复期,因此剖宫产妈妈产后运动情况会更加危险。

错误概念3:母乳喂养定能减肥提倡母乳喂养首先因为母乳是小宝宝最好的天然食物,其次喂奶还可以促进子宫收缩,有利于新妈妈产后恢复。尽管哺乳时会消耗母亲体内的脂肪,但哺乳期间,宝宝需要的营养量大,新妈妈本来就会吃得比较多,如果再不断进食多于身体需求的高热量食品,这样不但不能达到瘦身的目的,反而会使脂肪更多地堆积。

妇女怀孕时,身体产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有些是永久性的,有些是暂时性的,想要永远保持少女时代的那种苗条的身段似乎不太可能,不过,有些健身操,能帮助产后妇女的身体恢复正常,以下几种体操,较为标准而简易,是医生最常教导你们做的产后减肥操。

首先平躺,背部和腿部伸直。慢慢地吸气,扩张胸腔。收缩腹肌,尽量将背部贴近地面,保持这一姿势一会儿,然后放松。这种动作连续做五次。这是一种产后减肥的方法。

先平躺,双腿上屈,使身体和下腿保持近乎90度的角度,用肩膀支持着身体的重量。膝部靠在一起,两脚左右分开,挺起身体,同时收缩臀肌。这是一种产后减肥的方法。

要平躺,双臂贴地平伸,缓缓上举至两掌相碰,然后还原。把这个动作重复几次。这是一种产后减肥的方法。

首先平躺,把一腿弯曲,至脚跟碰到臀部为止。然后伸直,放下。另一脚做相同的动作。双脚交替进行几次。这是一种产后减肥的方法

要平躺,两臂交叉胸前,上身坐起。坐定之后,两腿紧贴地面,挺胸,双手握于头后,手指相交,如此重复几次。这是一种产后减肥的方法。

先平躺,抬起头部,并尽量使下颚贴近胸部,动作时,尽量保持身体和腿部姿势不变。这是一种产后减肥的方法。

胸部贴近地面,提高臀部,双脚分开约30公分,然后将胸与膝的距离尽量靠拢。这是一种产后减肥的方法。

平躺,双手伸直并贴紧地面,把一脚举高到与身体成90度为止,换另一脚再做相同的动作。到后来,当你体力支持得住,可练习双腿同时举起的动作。这是一种产后减肥的方法。

产后瘦身减肥吃什么

1、坚果。坚果是产后减肥妈妈们必备的食物,杏仁、核桃、腰果等都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胆固醇,还能维持动脉血管的健康和弹性。每天吃13克坚果的人,患冠心病的风险比不到1克的人少四成。但要注意的是,坚果的热量偏高,一周吃两次、每次吃8克就足

2、玉米。减肥吃玉米也很不错,它其中含丰富的钙、磷、硒和卵磷脂、维生素e等,均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3、燕麦。燕麦由于其中含丰富的水溶性纤维,可以阻止肠道吸收过多的胆固醇,改变血液中脂肪酸的浓度,降低坏胆固醇和三酸甘油酯,所以是很不错的选择。减肥瘦身的时候,可每日摄取水溶性纤维5-10克,可以令坏胆固醇的吸收率大大减低。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孕妇堂 苏ICP备2022030739号-2 苏公网安备 320115020117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