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张大千擅长画什么

2023-12-12 18:32:01人气:61

正文:孤独的竹蜻蜓(读史专栏作家)

张大千生于清末,长于民国。说起他,我们常常能想到三个标签。

第一个标签是“丹青巨匠”.张大千是中国现代为数不多的绘画天才之一。曾与齐白石并称“南张北齐”,甚至被徐悲鸿评价为“五百年第一人”。

但其次,他的生活是充满争议和传奇的生活,尤其是作为艺术家的他从不掩饰自己对诸多名家的抄袭,同时,他还有极大的破坏敦煌壁画文物之嫌,这与他“丹青大师”的身份实在是背道而驰。

而最后一个标签是“美食家与名厨”.张大千走遍天下,吃遍天下。他不仅知道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许多名菜,而且确保无论他去哪里,他都可以得到当地最好的配料,并适当地烹饪它们,使它们成为美味的食物。说起来,他在敦煌的经历最值得称道。

然后,在一个像中华民国这样动荡的时代,他是如何做到吃画双绝,我行我素的呢?

一、动荡年代下为艺术而疯狂的天生傲骨

张大千1899年生于四川内江,八岁时随画家母亲学画。张穆非常擅长画工笔花鸟画,所以他从小就奠定了扎实的绘画基础,培养了强烈的兴趣取向。

18岁时,张大千去日本学习印染和编织,业余时间仍自学绘画。两年后,他完成学业,从日本回到上海,并成功地拜了上海著名画家、画家曾。曾也给它起名“关”。

同年秋,张大千举办了他的第一次个展,数百件作品立即全部售罄。从此一鸣惊人,开始以卖画为生。

张大千在绘画道路上年轻有为也就不足为奇了。他家的耳朵和个人的才华,名师的悉心指点,加上对书画的痴迷,自然有望在艺术造诣上获得成功,但真正让他在绘画上大放异彩的,不是他的原创,而是他对石涛和八大山人的模仿。

1、技巧成就于抄袭

石涛和八大山人都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石涛擅长山水画,八大山人擅长花鸟画。

就在张大千潜心研究绘画技巧的时候,上海书画界出现了“临摹石涛热”。

石涛雕像

我觉得这种抄袭当时在上海很正常。当时上海时政混乱,人心浮躁。此外,各个国家都有许多让步和混合的意识形态,所以他们大多渴望急功近利,很少有人能够沉下心来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拿当时的中国电影来说,上海是当时中国电影的主战场之一。郑正秋、张世川等中国第一代电影人(也称中国第一代导演)在上海投资电影产业,成立了新民、明星等第一批制作公司。

但当时的短片以搞笑、侦探、诡异、武侠等类型为主,长篇故事片则以煽情的真实事件和带有唯美主义倾向的爱情为主。这种情况是因为当时的中国电影还处于起步阶段,自己玩真的有点“无米之炊”。其次,人浮躁,主流思想没有实现独立的基础土壤,更谈不上进步与否。

张世川导演的电影《火烧红莲寺》剧照

因此,在各种让步中迎合人们的价值观,通过抄袭牟利成为当时电影制作人的主要诉求,只有郑正秋、张世川等少数电影人愿意将进步的思想和镜头语言的个性化融入到电影创作中。

绘画也是如此。于是,在行业潮流的影响下,张大千通过老师的指导,开始潜心抄袭石涛。我觉得张大千不能否认他对功利的追求,因为他不仅临摹古画,还把临摹的作品卖了。

石涛风景图仿

在这里,我们就来说说抄袭和假冒或者抄袭的区别。

临摹是对大师的极大尊重的表现。比如我们都知道,为了打好基础,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软硬书法都要从一开始就贴。这是对高超技艺的一种尊重。

但是伪造或者抄袭就不一样了,和抄袭最大的区别在于目的,因为买卖的过程比抄袭多了一步,道德问题非常突出。

所以张大千的做法不仅限于临摹,应该叫伪造或者抄袭,但即便如此,他肯定也没想到这一步棋,这就成了他“人格破产”的开始。长期以来,张大千深深沉迷于“山寨风潮”。

然而,即使是假的,他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他的造假已经能够是真的了,甚至到了很多著名的书画鉴定家只要他自己不说就看不出来的地步。

仿石涛松山读图

很多画师甚至对自己的假技术评价很高。画家叶于谦曾说:张大千是中国画家中最勤奋的。他参观过许多古画十多次,足以使这些画看起来真实而引人注目。

中国台湾省的书画鉴赏家和历史学家沈复甚至称赞他的“假”技艺,就像孙悟空变了72次一样:他把自己身上的一根头发拔掉,从石头变成石头,从八变成八,从唐伯虎变成唐伯虎。

但在体现高超技艺的同时,在知识产权被高度重视的书画界,造假依然是一种极其恶心的行为。历史上最著名的故事是他和另一位绘画大师齐白石的故事。

齐白石

齐白石极其鄙视抄袭,尤其是张大千这种抄袭自己名气的所谓画家。

齐白石认为抄袭是小商小贩的行为,说那些小作坊抄袭是为了谋生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一个已经有一定艺术造诣和影响力的画家,抄袭是公然破坏规则,玷污画坛纯洁的肮脏行为。特别是张大千从来不隐瞒自己“假画家”的身份,这让齐白石很恶心。

总之在齐白石眼里,张大千的人格早就破产了。

石涛风景图仿

所以有一次,张大千特意去拜访齐白石,在门口恭敬地递给仆人一张名片。齐白石当时在家画画。他接过名片,随便看了一眼名字,扔到一边,说他不见了。

他的弟子李可染建议老师再见面。毕竟张大千已经是名画家了。

然而齐白石不屑一顾,头也不抬地说:我从来不喜欢这种假画。

从那以后,这两位绘画大师一生都没有见过面。

2、再次画艺升华,也再次人格破产

1942年,张大千带着家人来了

敦煌。

初到敦煌的张大千,被莫高窟的壁画所吸引,开始了为期七个月的临摹之旅。

要知道莫高窟的条件是很艰苦的,但那段时间张大千整天早出晚归,埋头临摹壁画。

敦煌莫高窟壁画

据统计,张大千在敦煌旅行期间画了276幅壁画。在他后期的艺术生涯中,他还在台北和重庆举办了以“临摹敦煌壁画”为主题的展览。

可以说,对壁画的临摹极大地改变了他的画风,使他的绘画技巧有了质的飞跃。

然而,这种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又一次成为了双刃剑。张大千的绘画艺术升华力比以前更强,这种体验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远远超过以前。

这一次,他要背负的甚至可以说是千古骂名。

仿南无观音像轴

敦煌莫高窟壁画有着特殊的发展历程。

莫高窟建于公元366年,即东晋十六国的先秦时期。在随后的一千年里,后人往往会在前人的壁画上覆盖泥巴,并绘制新的壁画,从而形成洞穴中几层壁画的奇观。

然而,由于最外层壁画的褪色极其严重,其具体的外观早已无法区分,所以张大千在临摹壁画时往往要剥掉最外面的一层泥土,以观瞻隐藏在内层的壁画,这就给千年古迹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灾难。

临摹盛唐鬼图轴

其中最著名的是,张大千带领弟子们到山洞里临摹时,无意中发现一幅五代壁画的右下角有淡淡的色彩和线条。张大千认为,画面下面一定有画面。

晚上,张大千咨询了老喇嘛。老喇嘛说:“小时候进寺,老法师带我去看壁画,有一次跟我说莫高窟里都是宝,画下有画,宝里有宝。”

复制五代菩萨地图轴

张大千与弟子商议,决定敲掉外层。

但在去掉外层之前,张大千复制了五代壁画,最外层。

剥去外层后发现是一幅浓墨重彩的盛唐壁画。

所以从此以后,张大千背负了一辈子破坏文物的千古骂名。但是,在我看来,这种说法对于张大千来说还是有些尴尬的。第一,没有确凿证据证明张大千破坏壁画;其次,如果他把无法辨认的壁画剥去外层,会破坏文物,那岂不是前人在前人的壁画上盖了一层泥?

抄初唐涅槃像轴

当然,我们应该认真保护历史文物,因为这些文物是具有文献价值的国宝,是一个国家贯彻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的重要保证。可以说,保护这些文物就是保护一个民族的未来。

3、游历四海,中西两位艺术狂人的惺惺相惜

张大千一生游历甚广。他去日本、英国、美国、法国等地举办画展,甚至定居巴西。

1956年,张大千去西班牙举办画展,期间顺便拜访了毕加索。见面时聊得很好,马上交流了自己的绘画经验。毕加索还邀请张大千看他的一系列作品并提出建议。

张大千看到的时候,这些作品都是齐白石作品的翻版。因此,这两个艺术狂人有着相同的气味。

毕加索对中国水墨画很感兴趣,尤其是对齐白石的创作,但同时他又说自己对临摹水墨画很困惑,感慨地说:

你的中国水墨画太棒了。齐白石先生画的鱼虽然没有上色,但人们可以看到长河和游动的鱼。他的墨竹墨兰出神入化,我完全复制不了。

张大千与毕加索

的确,中国水墨画是世界绘画史上独一无二的瑰宝。与西方绘画,尤其是以毕加索为代表的野兽派相比,在表现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水墨画只用黑白色调来诠释意境,其次从不注重透视。这两点与西方绘画完全相反。

对此,张大千非常细致地向毕加索介绍了中国水墨画的一些理念和技巧,特别是对于齐白石的画,张大千描述得很生动,称赞毕加索的慧眼和懂英文。

离开时,张大千答应毕加索,要安排和齐白石见面。可惜的是,张大千没有料到当时特殊的国内环境,最终未能兑现自己的诺言,实现这个世界绘画史上永恒的美谈。

二、先是美食家,再是丹青巨匠

张大千把自己当成美食家。他对食物的痴迷不亚于他对绘画的热爱。他曾这样评价自己:

以艺事而论,我善烹调,更在画艺之上。

他走遍世界各地,到处吃过东西,他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美食特色数不胜数。而且他并不局限于吃,在饮食理论和实际操作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可以说他的自我评价刚刚好,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真正的美食家。

他最著名的理论是将中国饮食划分区域。

中国之大,各地的风俗和地理条件不同,所以各俱风味。故此菜系大致以三江流域形成三个流派:

黄河流域形成北京菜系,以鲁菜为主,风味取之于陆;

珠江流域包括粤闽等省,形成粤菜、闽菜,风味取之于海;

而长江流域则沿江由成都、重庆直到江南,形成了川菜、扬州菜、苏州菜,风味取之于水陆兼备。

理论的输出必须来自实践。除了旅游期间对各国饮食文化的了解之外,恐怕还需要自己在火炉前做。

自己做饭的张大千

张大千擅长烹饪,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烹饪技法的不断打磨与研究。

张大千对各种菜系的烹饪技术非常熟悉。他经常亲自下厨,招待很多高层朋友,大部分时间都要摆三个大圆桌。

在张家的餐桌上,最受欢迎的菜是粉蒸牛肉。这是一道川菜。个人不太喜欢粉蒸肉,觉得又粘又腻。而张大千做的粉蒸牛肉,听了做法就能感觉到香辣可口。此外,他还会带着专门在牛口口买的椒盐锅盔吃清蒸牛肉,回味无穷。

但是川菜味道很重。作为一个吃川菜、鲁菜、粤菜的美食家,他能简单地用川菜招待客人吗,正如楚在《亮剑》中所说:

" b7e5be8b50f.jpeg "

所以除了粉蒸牛肉,张大千更喜欢招待客人的是知名的大葱黑参修订鲁菜——。它的原版是葱炒海参,是一道厨艺不一般的菜,做法和葱炒牛筋差不多。

海参牛筋没味道,需要炸葱油和鸡汤来提升口感。葱油要和葱花一起炒,因为炒出来的葱花最终还是会回到锅里,这样会增加洋葱的香味,让菜看起来更好吃,这样味道就好了。

葱烧海参

第二点就是对于食材的考究,哪能体现张大千的厨艺好。

作为一个美食家,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张大千对食材新鲜度的要求都是极其苛刻的,如《论语》所述:鱼饿了但是肉不吃,因为难吃、难吃、难吃而不吃,失去了厨艺就不吃。

这一点,即使在敦煌也不例外。他在敦煌有一个菜单,里面有钱多的炒鸡蛋、嫩苜蓿炒鸡片、鲜蘑菇炖羊杂、鲍鱼炖鸡、沙丁鱼等好吃的菜。

钱多的炒鸡蛋

这些菜里的鲍鱼沙丁鱼等食材都是他带过来的罐头也就不足为奇了,蘑菇苜蓿榆树钱等食材都是从当地拿的。

要知道这些食材只有新鲜的时候才能吃,这不仅仅是口感的问题。如果在不新鲜的时候吃,也可能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敦煌地处沙漠,沙漠里可以找到新鲜的蘑菇和苜蓿。张大千在伙食上煞费苦心。

三、吃画双绝,美食与艺术的关系恰如鸡与蛋

二毛写的文章《民国吃家:美食如画张大千 厨艺更在丹青上》中提到:

张大千一生都把烹饪作为一门艺术来追求。在他眼里,真正的厨师就像画家一样是艺术家。他真的把厨师的技术当成一门艺术。

张大千曾经教导弟子:一个人连美食都不懂得欣赏,哪里能学好艺术?所以张大千经常靠画吃饭,靠画吃饭。

我很赞同这个观点。我认为艺术是上帝赋予的精神遗物,通过人类文明的媒介传播,美食则是艺术的物质复制。

前者如绘画,巧妙地将多种笔法或色彩融合在一起,达到深入人心的目的,大多数艺术形式都是这样的;在后一种情况下,各种食材和调料被巧妙地融入味蕾,最终深入人心。具体表现就是美拉德效应。

从艺术起源的角度考虑,足以说明两者的关系。人类关于艺术起源的具体观点主要包括神论、巫术、请教和图腾崇拜理论、游戏和冲动理论、劳动理论等。

其中巫术、请教、图腾崇拜与狩猎、畜牧有关,如图腾崇拜仪式中的舞蹈,劳动号子、祭祀伴奏中的歌曲。

原始壁画

劳动理论与人类获取食物的过程更为密切相关。洞穴中的原始壁画是为了记录猎物的数量和相关活动而雕刻的。

所以,食物和艺术的关系就像鸡和蛋一样,是天生的,是交融的。两者的完美恰恰证明了张大千的生活是纯洁浪漫的,所以不难理解他在艺术和饮食文化上有如此高的造诣。可以说,徐悲鸿对“五百年第一人”的评价是当之无愧的。

张大千擅长画什么(张大千最著名的画)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孕妇堂 苏ICP备2022030739号-2 苏公网安备 320115020117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