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自然界的“黑寡妇”,螳螂肯定是榜上有名的。有人认为,母螳螂太凶,放不下老公。他们还认为螳螂的丈夫不跑的原因一定是为了爱情而死。
但是,也有人认为,动物没有人类的道德,它们服从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到底是怎么回事?
螳螂的行为
如果你观察过螳螂的行为,你会发现,在繁殖的过程中,雌螳螂会咬住雄螳螂的头,慢慢地吞食它们的身体。在这个过程中,公螳螂虽然会挣扎,但大部分都会死在母螳螂的嘴里。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雌性螳螂的正当行为是刑事案件。但是按照自然规律,雌性螳螂的行为其实是有利于整个种群的发展的。
在自然界,对于男性来说,性别不仅是身体特征的区别而已,两者在生殖方式上也大有不同。只需要贡献生殖细胞来传递他们的基因。但雌性在繁殖后代时,不仅要贡献生殖细胞,还要付出大量精力来繁殖后代。
同样是繁殖后代,雌性付出的能量明显要更多,所以在自然界,雄性争斗并赢得雌性的青睐,螳螂也不例外。
但是,当公螳螂靠近母螳螂时,它的生命随时会有危险,因为在母螳螂眼里,公螳螂不仅是配偶,还是食物。
另外,公螳螂比母螳螂小,所以母螳螂有足够的力量制服公螳螂。
《美国博物学》发表的一篇论文证明了这个假设。科学家怀尔德和他的团队发现,与女性配偶相比,男性越小,性同类相食的概率就越高,而男性逃跑的概率就更高。
此外,李斯克和戴维斯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实验表明,雌性越丰满,在繁殖过程中攻击雄性的可能性越小,相反,发生性同类相食的概率会增加。
至于为什么螳螂想要性同类相食,科学家推测这可能是因为母螳螂在自然界中能够捕食到的能量有限,使得它们把同类当做了能量来源。
性食同类或可帮助生物繁衍
一直以来,当我们谈到性食人时,我们都很担心。如果雌螳螂把雄螳螂都吃光了,会不会因为雌雄失衡而灭绝?
然而,科学家从数据中看到的与我们猜测的正好相反。而不是让螳螂灭绝,性食人可以帮助它们更好的生存。
研究人员发现,在繁殖过程中死亡的雄性繁殖时间是逃生者的两倍,其留下的后代也是逃生者的两倍。
这个很好理解,因为逃跑者在转移他的生殖细胞之前可能是因为害怕雌性吞食而逃跑的,所以繁殖成功率低。
在繁殖过程中死亡的雄性,因为繁殖时间长,可以尽可能的遗传基因。
另外,有些生物在进行性食人的同时,雄性会在雌性体内破坏生殖器官,从而阻止其他雄性繁殖,提高繁殖成功率。
此外,我们知道,地球在雄性也是能量来源,雌性可以通过吞噬雄性获得能量,提高后代的孵化成功率。能产生的能量总量是有限的,雄性的生存也会消耗能量,导致雌性觅食率下降。雄性的死亡可以帮助雌性获得更好的食物。
因为以上原因,有性食人不仅没有造成生物物种的灭绝,反而提高了生物的生存概率,所以基因保留在螳螂身上。
但科学家也指出,如果螳螂性食同类的概率过高,会导致整个种群灭绝,所以我们会发现,有些雄性可以逃离雌性。
既然性食人可以帮助生物繁殖,那为什么人类和大多数其他动物不这么做呢?
这是因为不同的生物在生存过程中采取不同的生存策略。虽然性食人可以帮助螳螂繁殖,但是很多动物即使没有性食人也能很好的生存,有些动物需要分工才能更好的生存。
总结
昆虫发生性食人现象并不少见,发生性食人的原因非常复杂,包括雌雄同体的生殖策略、精力、缺乏等进化原因。虽然其中的雄性在繁殖过程中失去了生命,但它们的牺牲可以提高后代的存活率。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这种繁殖方式是符合自然选择的,所以这个基因就传给了下一代。
螳螂吃配偶为什么不反抗(螳螂吃掉配偶的原因)
很多人年轻的时候肯定看过《黑猫警长》。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螳螂夫妇的剧情。新人结婚第二天,新郎莫名其妙的失踪了。经调查,发现母螳螂吃了配偶。事实上,在自然界中,雌螳螂确实吃雄螳螂。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对于一只雌性螳螂来说,当她饿了的时候,不管她是什么,她会吃她手里和眼前的任何东西,她不会放过自己的配偶。螳螂虽然不大,但很多时候,在野外,蜘蛛、蟋蟀、青蛙都会来撒网。分分钟成为自己的食物,甚至比自己大几倍的老鼠也敢尝试。所以饿的时候刚好有公螳螂交配,不等于食物送到门口,不要吃它吃的东西。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雌螳螂为了繁衍下一代而吃掉了雄螳螂。我们知道,它们都是交配后被吃掉的。在极度缺粮的情况下,为了下一代,补充的营养不能落下,所以没饭吃就要吃配偶。这是自然选择,没有办法。
1984年,两位科学家对螳螂吃配偶的习惯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提前喂了螳螂,调暗了灯光,让螳螂自得其乐。他们没有看,而是换成了摄像。
结果出乎意料:30次交配,没有吃老公。科学家认为,螳螂之所以频繁吃配偶,是因为雌性螳螂为了喂养后代需要大量的营养,而野生环境中又没有太多的食物可以被怀孕的雌性螳螂捕捉到,所以雄性螳螂只能为了后代牺牲自己。
公螳螂可能是做好了被母螳螂吃掉的准备,因为在交配时,面对母螳螂的攻击时,他可以直接飞走以躲避危险,但他没有选择飞走,而是选择留下来。这可能是因为公螳螂觉得自己失去了生命,成功繁殖下一代是他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