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老的乡下朋友。学了几年汉语,为了让自己的汉语更扎实,喜欢在平日里用一些俗语。它很容易使用,但它总是对它的含义有一点了解。
随便举个例子,比如他平日喜欢用“不到黄河不死”这句话,自然认为在古人眼里,黄河一定是一个很难到达的地方。但他不知道的是,“不到黄河不死”原本是“不到乌江不死”,与黄河无关。乌江是项羽自杀的地方。李清照曾写道:“我犹想起项羽,却不肯过江东。”这里的河也指乌江。所以后人用“不达乌江不死”来形容一个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但不知为何在传播的过程中,乌江变成了黄河。
虽然很多人不知道“不到黄河不死”的由来,但大多数人不明白这句话说错了,是无害的。但是,虽然这一期很多人经常用这个我想告诉你的谚语,但是他们误解了。这句谚语是“好马不吃回头草”。在很多人眼里,这句谚语的意思是回头草不好,好马就不吃,其实不然。
“好马不吃回头草”的来历
在古人眼里,什么样的马才是好马?首先,一天走几千里一定很棒。韩愈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马说》。第一句是“千里马常在,伯乐不常在”;其次,马要足够忠诚,但好马不要轻易有两个主人。但是古人的这两个标准,在民间人眼里,有一个更直接的体现:不吃回头草。事实上,这五个字完美地解释了什么是好马:
一匹好马需要有能力。它从起点一路吃草。它需要一眼就能分辨出是哪种嫩草,然后路过的时候吃掉。这是它认草的能力,靠的是经验和好眼力。在诗《自题近视》中,明代学者张璧曾经自嘲说“以拙为耻,蹄子如独角兽”,意思是因为视力不好,不能算好小马。理解了这一点,其实就能理解,好马不吃回头草,不是说回头草不好,而是因为好马一路来的时候没有东啃西嚼,而且当时已经把面前的好草吃光了,自然就不用吃回头草了。
“好马不吃回头草”引申的意义
这句谚语在民间传播并发展成文字后,有了新的含义。现在用来形容有远大志向的人都很坚定,即使受挫也绝不回头。这个意思在清代李煜的小说中第一次被使用:“好马若承高谊,不吃回头草又得其衣巾”。后来在莱文《胡雪岩全传》使用。
民间给加上了后一句
很多谚语开头只有一句话,但人们在使用的时候,会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加上一句话,“好马不吃回头草”也不例外。但是,因为前一句那么有名,很多人只知道“好马不吃回头草”,却不知道它的下一句其实更经典,更发人深省。这下一句话是:浪子不会换钱。
“浪子不改财”其实是一句俗语,说的是有一个叫“金不换”的富翁,他从小就很节俭,花了很多钱在万山上盖了一座石楼。后来,他终于失去了所有的财产,成了一个乞丐。这时候他醒了,修养好了,大家都叫他“浪子不换钱”。
把这句谚语和“好马不吃回头草”放在一起,很有意义。普通马吃草很难不缺一些好草,所以再吃草也是正常的;而我们大多数人在做决定之前都无法仔细思考。很多时候,我们是凭感觉石头过河的。如果发现不对,自然会回头。毕竟世界是少数,普通的马和普通的人才是多数。对我们来说,“浪子不换钱”可能更有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后面这句话其实更经典。大家说的对,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