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孩子竖直抱起:放在肩膀上,一边轻轻的摇晃,一边轻轻的走动。这种身体接触,直立的姿势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有效手段,能使婴儿进入安静的清醒状态。安静是入睡的前提。
2、安抚奶嘴法:安抚奶嘴有利于缓解孩子的焦虑情绪,尤其是夜睡没到奶点,婴儿就醒来哭闹,也可以先给个安抚奶嘴试试看,不过也有上瘾的风险。出牙时期的孩子,由于牙齿不舒服哭闹,可以买牙胶有助于缓解婴儿的牙龈不适感。
3、襁褓法:把婴儿用一张舒适,柔软的毯子包裹起来,形成一个温暖的育儿袋,这样可以减少哭闹。对于出生头几个月的宝宝在睡前闹觉可以尝试襁褓裹,这样模拟在母体子宫的环境,让婴儿感受到一种安全感,促进宝宝入睡,有利于减轻孩子的哭闹情绪。对于新生儿睡眠问题也可以尝试这种方法。
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
1、循循善诱,向幼儿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
在提出每一点要求的时候,事先都经过周密考虑,做到要求合理。根据幼儿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循序渐进。开头的时候,我只要幼儿掌握简单的生活规则。比如,上课的时候,要安静地坐好,不防碍别人等。接着,提出关于社会行为的要求,比如,待人要有礼貌,看到老师阿姨要问好,接受人家的礼物,或者得到人家的帮助要道谢等。
当我向幼儿提出要求的时候,注意做到内容具体、明确、语言通俗、简练;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比如,要求幼儿对人要有礼貌。我就这样告诉幼儿:早上入园的时候要向老师、小朋友问声好;回家的时候要说声“再见”;跟别人讲话的时候要专心,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要插嘴;,要求幼儿讲卫生,我就说,我们要做个讲卫生的孩子,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要求幼儿午睡时脱下的衣服裤子叠好放在固定的地方。这样要求具体明确,幼儿才好照着去做。
2、不断鼓励,让幼儿在练习中慢慢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的意志力不能持久,注意力很难长期集中。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我采取不断鼓励的办法,矫正幼儿不良的行为。比如,大家在午睡的时候,往往有个别幼儿起来小便,脚步走的很重,就给他一个暗示,提醒他矫正;当幼儿小心走路的时候,就微笑着点头表示他做的对。又如我们班有个新小朋友叫魏晓蕾,胆子特别小,他不习惯集体生活,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即使是最简单的事情,也往往不敢去做。对于他来说,我们需要让他养成合群的习惯。我就运用各种方法来鼓励他。先是让他做一些简单的事。如上美工课的时候,让他来分发美工纸;吃午饭时候,让他来分筷子。经过一次两次的锻炼。他的胆子慢慢大起来了。接着,我还训练他在大众面前讲话的习惯。一次在学习儿歌《老师的手》的时候,我提问全班的幼儿:“老师的手可以做什么?”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提问之后我就有意识这样说:“老师准备请一个勇敢的小朋友来回答这个问题。大家看看谁最近以来比过去勇敢了?”小朋友们不约而同提到了魏晓蕾,他也就大胆地站起来回答了这个问题。当幼儿受到鼓励的时候,他们为了要从自己的行为中得到愉快,也就会自觉地制止那些不好的行为了。
3、注意矫正幼儿任何一点细小行为的错误
幼儿往往从细小的过错中,慢慢地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这些事情:有些幼儿容易发脾气,躺在地上拼命用两只小脚踩地板,大哭大叫;有些幼儿喜欢玩某些玩具的时,就要人家无条件的给他……对这些行为都不能采取姑息的态度,听任它发展下去。刚上小班的时候幼儿习惯较差,吃饭不专心、东张西望、吃得很慢,加上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之间交往的需要也不断的增加,吃饭时讲话的现象也多起来,教师的提醒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调动幼儿的内在因素,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才能让幼儿变被动为主动,自觉遵守纪律,于是“最佳餐桌”在我们班级产生了,怎样才能成为“最佳餐桌”呢?经过商量我们列出标准,即吃饭吃得认真,不讲话、吃得较快、不挑食,评出以后分别得到一颗小红花。教师也给全班幼儿提出要求,进步大的也可以荣获“最佳餐桌”的称号,进步的人多了,我们还可以办两个“最佳餐桌”。现在不在象以前那样处处让教师提醒,吃饭讲话、不专心、东张西望、吃得很慢等坏习惯减少了很多,吃饭不再成为孩子们的难题了。
4、家园配合,共同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
最近几年,对幼儿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家庭的重视,这种趋势是十分可喜的,但是有不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家长,只注重开发孩子的智力,却不注意孩子早期行为习惯的培养。这要求家庭和幼儿园要把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放在首位。
幼儿蒸蛋做法
准备两个蛋。
打破后放入碗中,搅拌蛋液。
在里面加入凉水同适量盐。
放入锅中,锅里放入水,用架子托起碗。
把盖盖好蒸上。
大约是十分钟左右就行了,在上面倒上酱油同芝麻油就可以了。
幼儿教师的权利有哪些
幼儿教师的权利主要有以下几条:
1、教育、教学权;
2、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权;
3、管理幼儿权;
4、指导和评定幼儿的权利;
5、按时获取报酬的权利;
6、参加进修、培训的权利;
7、参与幼儿园民主管理权;
8、享受特定节日权,比如教师节等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