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吃什么

大寒吃什么传统美食

2024-07-02 19:02:02人气:91

1、北方大寒吃什么

(1)吃糯米饭

民谚有云:“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在传统节气中极冷的一天,民间形成吃糯米饭的习俗。过去穷人家防寒条件简陋,没有更多营养品食用,从大寒开始吃上一碗糯米饭就算是补身体了。中医认为,糯米性温、味甘,入肺、脾经,有补虚、补血、健脾暖胃作用,是一种温和的滋补品。如今常见这样的情景:大寒来临前,家家户户煮上一锅香喷喷的糯米饭,拌入“腊味”、虾米、干鱿鱼、冬菇等,以迎接传统节气中最冷的一天。大寒吃糯米的习俗,这项习俗虽听来简单,却蕴涵着前人积累的生活经验,因为进入大寒天气分外寒冷,糯米是热量比较高的食物,有很好的御寒作用。糯米饭的做法五花八门,糯米有补中益气的功效,在寒冷的季节吃糯米饭最适宜。

(2)吃“消寒糕”

吃“消寒糕”的习俗在北京由来已久。“消寒糕”是年糕的一种,不但因其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觉暖和,有温散风寒、润肺健脾胃的功效,而且老百姓选择在“大寒”这天吃年糕,还有“年高”之意,带着吉祥如意、年年平安、步步高升的好彩头。“所以老北京的习俗中大寒这天,一家人分吃年糕,既带着吉祥味,也能驱散身上寒意,所以称为‘消寒糕’。

2、南方大寒吃什么

(1)鸡汤

大寒已是农历四九前后,传统的一九一只鸡食俗仍被不少市民家庭所推崇,南京人选择的多为老母鸡,或单炖、或添加参须、枸杞、黑木耳等合炖,冬季养生喝鸡汤真是一种享受。

在鸡汤中加入中药材的“药膳鸡汤”,不但很补,还能起到食疗的作用。老年人在鸡汤里配上山药、菟丝子、杜仲,具有补肾、抗衰老的作用。体质较弱、经常生病的人群在鸡汤里配上黄芪、黄精、白术,具有益气养肺、调节免疫的作用,还可以预防感冒。白领人群在鸡汤里配上枸杞子、茯神、百合,具有养心安神、抗疲劳的保健作用。青年女性在鸡汤里配上玉竹、菟丝子、女贞子,具有养颜护肤、美容的作用。

(2)八宝饭

大寒时令最宜吃八宝饭和糯米五谷互补。八宝饭是许多家庭在节日中很喜欢吃的一种甜食。

做八宝饭首先要备齐原料,常用的有糯米、白糖、熟猪油、莲子、葡萄干、枣、豆沙等。先将糯米浸泡4小时,用清水将糯米淘净,冲洗沥干,放在铺有屉布的笼屉中用旺火先蒸一会儿,再淋些水,再蒸5-6分钟,之后,拿出来加白糖、猪油和少许水,搅拌均匀。然后把莲子、葡萄干等配料撒在碗里,最好摆成图案,上面铺一层蒸好的糯米,不要铺得太厚,糯米上面铺一层豆沙,最后再铺一层糯米,与碗口相平。然后上屉用旺火蒸约一小时,熟透,倒扣在碗里。最后熬些糖汁,浇在做好的八宝饭上即可。

大寒吃什么传统美食

延伸阅读

南昌有什么好吃的美食

1、南昌炒米粉。江西盛产大米,所以当地很多美食都是大米制作而成的,就比如这个米粉。南昌的米粉主要原料是选用优质的晚米,经过浸米,磨浆,滤干,采浆等到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并且它吃法也方便、简洁,它可以凉拌米粉,炒煮米粉,然后再放入姜末、蒜末、麻油、酱油、葱花、小咸菜,值得注意的是南昌人喜欢辣椒和胡椒粉,南昌人其实也挺能吃辣椒的。

2、白糖糕是一种流行于南昌民间的传统糕点类小吃,它起源于明清时期的南昌,这种白糖糕已经成为街头小巷必吃的一道美食,这款甜品柔软、洁白,它的表面还沾有江西独特的冻米粉和糖份混合物,有机会一定要去找来尝尝。

3、鳅鱼钻豆腐又名貂蝉豆腐、汉宫藏娇。泥鳅在热汤中急得无处藏身,钻入冷豆腐中,雪白晶润的豆腐象征貂蝉的冰清玉洁,泥鳅则可比董卓之狡猾,但终于逃脱不了司徒王允为他设计的命运,这菜也是利用豆腐烹饪了泥鳅。

大同必吃美食

1、莜面栲栳栳,这个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粗粮了,吃了对身体非常的好,口感是滑溜溜的,再搭配好的蘸料,可是非常的美味啊,这样的粗粮可是不多见啊!

2、炸油糕,这个可是山西大同人过年和过节时候最喜欢吃的了,只要你去山西做客,就一定会吃到热乎乎的炸油糕,口感脆脆的,里面还有馅,可以分菜馅还有豆馅!

3、烧麦,这个烧麦可不是一般的烧麦,里面可以包很多的馅,吃起来也是超级的美味啊,去山西大同一定要吃的哦!

4、山西大同的凉粉,看看这个滑溜溜的凉粉真的是非常的美味啊,而且还搭配好辣辣的蘸料真的是非常的好吃啊,再搭配上香菜还有香喷喷的大豆,绝对是不能错过的美食啊!

5、要说来山西大同必须吃的美食就属这个刀削面了啊,如果你来山西大同不吃这个,真的就不要说呢来过山西大同了,不知道大家吃过哪种呢?

古代的美食小吃有哪些呢

美食:

1、小吃:煎白肠、皂儿糕、粉羹、馓子、义粥、豆子粥、重阳糕、春卷、丁香馄饨、炒鳝面、油酥饼儿、蒸饼、灌藕、炊饼、三鲜面、笋泼肉面、银丝冷陶等。

2、点心:茶食刀切、杏仁佛手、香酥苹果、合意饼等。

3、酱菜:宫廷小黄瓜、酱黑菜、糖蒜、腌水芥皮等。

4、蜜饯:蜜饯银杏、蜜饯樱桃、蜜饯瓜条、蜜饯金枣等。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孕妇堂 苏ICP备2022030739号-2 苏公网安备 320115020117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