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茯苓,中药名。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2、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当归茯苓作用与功效
1、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
2、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
3、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
4、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
5、所含茯苓酸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肿瘤以及镇静、降血糖等的作用。
6、可松弛消化道平滑肌,抑制胃酸分泌,防止肝细胞坏死,抗菌等功效。
茯苓有哪些功效与作用
1、养心安神。《本草经疏》记载:茯苓可“开胸腑,调脏气,……补心益脾……”中医常用茯苓调理心神不安、心悸、抑郁、失眠、多梦等症。
2、健脾补气。《本草衍义》记载:茯苓“益心脾不可阙也。”《用药心法》记载:茯苓“益脾逐水,生津导气。”中医认为,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等症,有标本兼顾的功效。所以茯苓常用做健脾,补气虚的辅佐药。
3、调理痰湿。《世补斋医术》记载:“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痰之动,湿也,茯苓又可行湿润。”茯苓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等症状,具有显著治疗作用。
4、补中健胃。《本草正》记载:茯苓能“补中健胃;祛惊痫,厚肠藏……”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茯苓对家兔离体肠管有直接松弛作用,对大鼠幽门结扎所形成的溃疡有预防效果,并能降胃酸。所以茯苓是调理胃肠疾病的一味良药。
5、利尿。《本草纲目》记载:“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所以中医常用茯苓来调理小便不利,水肿等症,并且茯苓药性平和,利水而又不伤身体。
茯苓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1、白茯苓的功效主要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性味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它的作用主要有用于治疗脾虚诸证。能健脾补中,如果脾胃虚弱,食少纳呆,倦怠乏力者,可以与人参、白术、甘草等药物配伍,如常用的四君子汤。若脾虚停饮,可以与桂枝、白术等药物同用,如苓桂术甘汤。如果脾虚湿泻,又可以与山药、白术、薏苡仁等药物相须为用。
2、其次,白茯苓可以用于治疗心悸,失眠。白茯苓益心脾而宁心安神,心脾两虚,气血不足的心神不宁,也可以与当归、远志等药物同用。如果水气凌心,心悸,又可以与桂枝、白术、生姜等药物相须为用。最后白茯苓还可以用于治疗各种水肿。如果水热互结,阴虚小便不利的水肿,可以与滑石、阿胶等药物同用。如果水肿,小便不利又可以与猪苓、白术、泽泻等药物相须为用。具体食用方法:茯苓可以研粉,开水泡冲服代茶饮,也可以用熬粥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