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出现吐奶,常常令父母朋友们忧心忡忡,其实他们最为关心的是宝宝的吐奶究竟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我们知道,新生儿时期除了喂养不当导致的新生儿溢奶外,许多因素尤其是内外科的疾病都和新生儿吐奶有关。
由于新生儿吐奶常常是严重疾病的早期表现,而频繁呕吐除了直接影响营养的吸收外,还可以产生脱水、酸中毒等代谢紊乱的症状,尤其是新生儿吐奶常常是吸入性肺炎和窒息的直接原因。因此,对于新生儿的呕吐,明确其的病因是最为至关重要的。
临床常见的与内外科疾病有关的新生儿呕吐如下:
羊水吸入:由于羊水大量吸入,对胃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新生儿常在生后不久即出现呕吐,吐出清水、粘液或带少量血性液体,但一般情况良好,对于羊水吸入导致的频繁呕吐可用1%的苏打水洗胃。
幽门痉挛:新生儿时期由于幽门功能暂时失调常在喂奶后不久出现喷射状呕吐,临床常吐出大量乳汁和乳凝块,时好时坏。对于幽门痉挛,可以用1:1000阿托品在吃奶前5-10分钟滴入口内,先从1滴开始,逐步增加,最大量不得超过4滴,直到小儿出现面红为止,一般能获得明显疗效。
新生儿便秘:新生儿一般生后10小时内开始排出胎粪,如果生后数日排便极少或胎便排出时间明显延长,临床也可出现腹胀、吐奶。对于新生儿便秘可以用生理盐水灌肠,一旦大便通畅,腹胀和呕吐常随之缓解。
感染因素:是新生儿呕吐最常见的原因,除了消化道本身感染如流行性腹泻、肝炎等外,消化道外的感染如中耳炎、肺炎、败血症、脑膜炎等,也是引起新生儿呕吐的常见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消化道畸形在新生儿呕吐的发病中常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危害极大,我们应该特别引起重视。
食道闭锁:新生儿生后即发生剧烈的呕吐,吃啥吐啥,常吐出象螃蟹吐的泡沫状液体。 幽门肥厚性狭窄:临床常常在生后2周左右出现呕吐,进行性加剧,常表现为喷射性呕吐,但吐后仍有饥饿感,由于频繁呕吐,新生儿常出现脱水和营养不良,腹部体检时,可以摸到枣核样的块物。
肠闭锁:生后1天内常出现持续性呕吐,吐奶后症状常有所缓解,但吃奶后几小时又开始呕吐,吐出物常伴有奶、胆汁和粪便样的液体。
肠旋转不良:生后数日内常出现间隔性呕吐,时轻时重,呕吐物可为奶汁或胆汁。
先天性巨结肠:生后无胎便或有顽固性的便秘,临床常伴有进行性的腹胀、呕吐。 综上所述,对新生儿时期的呕吐,了解病史、生产史、是否吸入羊水、喂养史以及胎便排出情况和其他伴发症状是非常重要的,临床应该注意新生儿的腹部,观察有无胃型、肠型、腹部肿块以及应仔细检查肛门。
对早期出现频繁呕吐者,在没有明确诊断前应先于禁食,一旦发生呕吐,应取侧卧位,以避免窒息的发生,同时应立即去医院就诊。
【一】新生儿疾病-育儿知识
孩子,是爸妈的希望,是这个家庭的精神寄托;孩子要是生病,辛苦的不仅是孩子,还有父母。新生儿常见的疾病,作为爸爸妈妈的你们就不得不知道了,比如新生儿肺炎、脐炎、泪囊炎等。
脊柱裂的治疗方法
对于脊柱裂的患者来说,最大的愿望就是尽早的将疾病治愈。不过,在患有脊柱裂的时候,该怎么进行治疗呢?
1、隐形脊柱裂的患者通常都是在体检中,无意的发现自己患有这种疾病。这时候患者要进行系统的检查,以查明是否有发病的可能。如果没有出现不适症状,也没有发现脊髓栓系的话,可以不进行治疗,只要定期检查就可以了,不过患者在平时就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了。
2、如果患者的隐性脊柱裂发病,或者是患者有显性脊柱裂,通常都需要通过手术来进行治疗,而最常用的就是脊髓栓系松解术。这种手术非常的精细,需要在显微镜下完成,医生需要将粘连的神经进行分离。如果患者还生有脂肪瘤,医生就会在手术中将其一并切除。
如果患者是属于隐性脊柱裂,就无需进行治疗,只要密切观察就可以了。而显性脊柱裂,通常都是采用脊髓栓系松解术来治疗。
隐性脊柱裂严重吗
在人们患有隐性脊柱裂的时候,就等于是揣着一颗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如果隐性脊柱裂不幸发病的话,会很严重吗?
1、隐性脊柱裂在发病后,患者的病情会轻重不一。在疾病属于轻度的时候,患者的下肢力量会逐渐减弱,会出现轻度的肌萎缩、麻木以及遗尿。而且很多患者都有腰痛、腿痛的症状。
2、如果患者的病情属于中度,就会出现肢体肌张力低下的情况,表现为迟缓性、肌肉无力。患者最常见的的症状就是腰痛、坐骨神经痛,有些患者还会伴有尿失禁的情况。
3、重度的隐性脊柱裂是很严重的,患者的下肢功能会急剧减退,甚至会造成瘫痪,感觉也会有极大的减退、消失。患者还经常会有营养性的溃疡,骶神经分布区域的皮肤也会失去感觉。
隐性脊柱裂的病情不同,其严重性也会有所差别。在病情严重的时候,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尿失禁、瘫痪等严重情况。
新生婴儿血管瘤治疗
新生婴儿血管瘤的病理诊断是医生确定是不是患有这种疾病的依据,在这种疾病面前,要想更好的了解疾病,就要知道新生婴儿血管瘤的病理诊断。
1、皮肤表面具有固定位置的红斑病变,在轻压后短暂褪色。
2、提升皮肤组织质量,按压可减少,灌注综合征阳性诊断性穿刺可获得全血或血液淋巴组织液。
3、动脉性婴儿血管瘤可以有明显的动脉搏动。
4、b超和彩色多普勒检查可见特征性影像。
5、在病变区域,x线造影检查显示扩张和血管异常。
6、ct和mri阳性。
宝宝鹅口疮
有很多刚刚生下来不久的小宝宝,嘴里会有一层像雪一样的舌苔。这时候家长们就会很担心,孩子到底是怎么了?是鹅口疮吗?今天就让小编带你一块去看一下,宝宝鹅口疮的症状有哪些?
1、患有鹅口疮的儿童,口腔黏膜会出现乳白色的,微高起的斑膜。斑膜四周并没有炎症反应,看着就像奶块。把斑膜擦掉之后能看到红色的创面。大多会出现在舌头、唇内粘膜和颊腭部位。
2、在软腭以及颊舌和口唇部的粘膜上的白色斑块,不容易被棉棒或者是纱布擦拭掉。
3、轻微感染鹅口疮时,不易被发现,也不会有明显的痛感,宝宝在吃奶时也不会露出痛苦的表情。严重的时候,宝宝才会因为疼痛出现烦躁不安,不断啼哭以及哺乳困难的现象。
4、口疮如果治疗不及时,有可能会蔓延到奥体咽部或者是牙龈部位。病情严重的有可能会蔓延到食道和支气管,引发链球菌性食道炎在所难免。
宝宝脐疝
宝宝脐疝主要是新生的宝宝在刚生下来的时候,由于在孕周和手术的情况下有可能会产生宝宝脐疝,因为每一个妈妈在呵护自己的孕期期间都有好好保养身体。
一般,肚脐位于腹壁的中间。 胚胎发育期间,腹壁最迟关闭。 同时,肚脐缺乏脂肪组织,腹腔容易从脐疝突出。
胎儿出生前后,上述结构增加,脐环闭合时形成肚脐凹陷。 如果不全被阻断或延迟,胎儿会在出生后变形并形成。 脐带的突出称为脐疝。 临床上分为婴儿脐疝和成人脐疝, 比后者更普遍。
雪口病
雪口病初一听可能宝爸宝妈觉得很陌生,实际上雪口病就是我们常说的鹅口疮。雪口病是婴幼儿、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口腔疾病,因其发病时常在口腔内有一些白色的假膜,有时这些假膜雪白,就像一片雪一样。所以才被称为雪口病,一般在婴幼儿期多发。
雪口病是因白色念珠菌感染宝宝口腔所引起的,常表现为宝宝口腔黏膜有白色斑膜。白色念珠菌属真菌,也可在口腔中找到,当宝宝营养不良、口腔卫生状况差或体质较弱时均可以发病,体弱的成年也可发病。新生儿雪口病多数是因产道感染,或因妈妈的奶头不洁,或父母的手部受到污染又沾染了宝宝造成传播。
婴儿如果患有雪口病都会感到口腔不适,甚至是疼痛,大部分宝宝都会因此而减少吃奶量或吃奶次数;雪口病妨碍宝宝进食,导致营养不足无法满足身体需求,继而出现营养缺乏症。
宝宝一旦得了雪口病请家长抓紧时间带宝宝就医,不要延误了病情。
新生儿荨麻疹
新生儿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在接触过敏原的时候,会表现为皮肤大小不一的红斑性及水肿性反应,常伴瘙痒,其基本病变为皮肤黏膜的毛细血管暂时扩张和渗透性突然增加。本病多数是变态反应所引起,急性大多预后良好。引起荨麻疹的原因很多,细菌、病毒、寄生虫都可以成为过敏原,花粉,灰尘,化学物质,甚至有的食物也能成为过敏原。
荨麻疹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荨麻疹为暂时性的过敏反应,只要依照医师指示治疗,大多可在数日内痊愈。而慢性荨麻疹则持续反复的发作数月至数年,体质也会因此变得极为敏感。
荨麻疹也叫“风疹块”。风团疹的表面可看到毛孔,在皮肤上轻轻划痕则可出现一条略高出皮面的红痕迹,这是由于血管内的细胞和液体渗到血管外的缘故。患儿的风疹块突然出现,消失又很快,消失后不留任何痕迹,但又容易复发,一天中可出现数次。荨麻疹可在身体任何部位发生,当消化道受累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还可引起喉头水肿、胸闷、憋气、窒息、支气管哮喘,病变侵犯肾脏会出现蛋白尿、手足颜面水肿,这都是很严重的表现。
除了上述的急性和慢性两种以外,荨麻疹还有多种类型,如寒冷性、局部热性、日光性、水源性、压迫性、胆碱能性、荨麻疹性血管炎、血清病型、血管性水肿等。
新生儿重症肺炎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病,较为严重的则是重症肺炎,是呼吸道感染而引起的炎症,发病率高、死亡率也较高。该炎症以弥温性肺部病变及不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其特点,需及早诊断和正确处理。孕妇如果在产前曾经发生过感染性疾病或胎儿曾发生过宫内窘迫的话,出生之后新生儿要警惕有产前感染性肺炎的可能。
大多数新生儿肺炎是生后感染引起的,称晚发型肺炎,主要是家庭中与新生儿密切接触的成员感冒或呼吸道感染后通过飞沫传播给新生儿的。出生后肺炎诊断有赖于患儿的症状和体征,诊断虽较容易,但要注意病情的发展和并发症。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引起呼吸窘迫、甚至窒息,严重者会因为缺氧引起大脑损伤,留下永久的后遗症(如癫痫)。
新生儿脓疱病
不仅刚出生的小北鼻会得新生儿脓疱病,其它小北鼻也是有可能生脓疱的。夏天和秋天,是新生儿脓疱病的流行期,家长们要注意在这两季避免带宝宝外出,尤其要注意个人卫生,自己可不能感染这金黄色葡萄球菌呢。其实新生儿脓疱病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大疱性脓疱疮,另一种是非大疱性脓疱疮。
娃儿在2-7岁的话,是有可能感染这种病菌从而患上新生儿脓疱病的呢。所以平时一定要做好护理了,而且要保持宝宝皮肤干爽,不要带其去人流较多、环境不卫生的地方。宝妈们可能疑问这种脓疱病到底是什么病呢?
新生儿脓疱病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者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当这些病菌进入皮肤内时,会释放出毒素,令到表皮细胞间不能粘附在一起,细胞松解了就会形成大疱。所以只要切断传播途径就不用担心小宝宝会得新生儿脓疱病,日常生活环境要干净卫生,宝宝的衣物拿到太阳底下晒晒哦。
新生儿重度窒息
新生儿窒息时宝宝在出生时可能会发生的一种现象,原因多为宝宝在母体中缺氧或是在分娩过程中出现呼吸、循环系统的障碍。在出生后如果喂养方式不当,也是会造成新生儿窒息的。
而引起新生儿重度窒息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三种:
一、母体与胎儿间血液气体交换障碍
1、脐带血流受阻:如脐带脱垂、绕颈、打结、压迫、扭转而造成胎儿供血不足或供血中断而引起缺氧,以致发生窒息。
2、胎盘气体交换障碍:如胎盘功能不全、前置胎盘、胎盘早期剥离、低位胎盘等。
3、胎盘的母体侧面灌流不足:如妊娠高血压、出血、严重贫血、休克以及慢性心、肺、肾疾病或分娩过程中使用麻醉、镇静药物等。
二、分娩时出现异常
1、胎头过大或母亲骨盆过小,胎儿位置不正、急产、产程延长、宫缩过强或因产钳助产等都会造成呼吸抑制。
2、产伤引起膈肌麻痹、气胸、纵隔气肿、胸导管撕裂造成乳糜胸等所致。
3、胎儿经过产道时吸入羊水或血液,使呼吸道阻塞。
三、胎儿本身疾病
呼吸道、心血管的先天畸形、新生儿溶血病、严重贫血、代谢及电解质的紊乱以及肺透明膜病、严重感染等,均可造成窒息。
新生儿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肺炎,又名原发性非典型肺炎,是由支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肺部炎症,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人群。由于这种疾病发病比较缓慢,因此只能多注意观察才能发现。
当新生儿患有支原体肺炎时,会出现呛奶或者奶汁从壁钟溢出的现象,并且多数会伴随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爸爸妈妈们可以根据这一症状来判断自家宝宝是否患有新生儿支原体肺炎。
由于支原体肺炎是会传染的,因此当家中宝宝患上这种疾病的时候,需要及时的隔离并予以治理。爸爸妈妈们也需要做好预防工作,以免自己也被传染,无法照料宝宝。
新生儿皮下坏疽
新生儿皮下坏疽又名新生儿皮下急性蜂窝织炎,是新生儿时期特有的一种皮下感染,好发于新生儿容易受压的背部或腰骶部,偶发枕部、肩、腿和会阴部。
冬季以及北方寒冷地区发病率比较高,由此可见这种疾病与气候有关。新生儿的皮肤薄嫩,免疫功能不全,皮肤在冬季容易受压潮,如果清洁不到位,细菌就会从皮
还有就是如果新生儿经常仰卧,受压部位也很容易造成淤血;平时更换衣物与尿布时也会造成皮肤磨损;大小便没有及时处理干净等,都会造成感染。肤受损处侵入,引起感染。
新生儿皮下坏疽发病急,病变扩展迅速,如不及时进行积极治疗,会并发败血症、支气管炎和肺脓肿等,故死亡率较高。
新生儿败血病
新生儿败血病又叫做新生儿脓毒血症,是新生儿时期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未成熟,免疫功能较差,细菌很容易进入血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也因为病毒发生感染后很难局限而导致全身广泛炎性反应,病情进展较快。常见病原体为细菌,但也可为霉菌、病毒或原虫等其他病原体。
新生儿败血病可以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发型一般在出生后7天内起病,感染多发生于出生前或出生时,病原菌以大肠杆菌等g-杆菌为主,多系统受累、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晚发型在出生7天后起病,感染发生在出生时或出生后,病原体以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常见,常有脐炎、肺炎等局部感染病灶,病死率较早发型相对低。该病症早产婴儿中发病率更高。
新生儿泪腺炎
新生儿泪囊炎是一种较常见的外眼病,是由鼻泪管堵塞造成的,表现为坳是眼汪汪,甚至有淡黄色脓液流出。同时,泪腺炎可分为急性泪腺炎和慢性泪腺炎,慢性泪腺炎较为多见。引发新生儿泪腺炎的病因有多种,如原发性泪腺炎、继发性泪腺炎、沙眼性泪腺炎、结核性泪腺炎等。而不论它的病因是什么,最后引发的泪腺炎都只是包括急性和慢性两种。
通常新生儿鼻泪管的出口处都有膜状物封闭,大多数新生儿在产生泪水的同时膜状物就会自动破裂(一般在出生后3-4周),泪道开始畅通。但有少新生儿封闭的膜状物较厚,或由于鼻泪管部先天性狭窄或鼻中隔畸形,造成泪道阻塞,泪水就会潴留在泪囊内。泪囊内湿度最适宜细菌生长繁殖,一旦感染,泪水即变成了脓液。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有好几种,其中一种叫做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新生儿母乳性黄疸除了会出现一般性的黄疸症状外,这段期间宝宝的哺乳和发育都是正常的。
【二】容易引起宝宝屁屁问题的疾病有哪些-婴儿常见病
宝宝从妈妈的子宫来到这个新的世界,对周围的环境都还是陌生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都还是比较差的,很容易被攻破防线生病。宝宝的屁屁也是极其脆弱的,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容易引起宝宝屁屁问题的疾病有哪些?
尿布疹
婴儿的皮肤极为娇嫩,若长期浸泡在尿液中或因尿布密不透风而潮湿的话,臀部常会出现红色的小疹子或皮肤变得比较粗糙,称做“尿布疹”或“红屁股”。
如果婴儿长时间裹湿尿布或脏尿布,皮肤就会受到刺激,形成尿布疹。虽然大部分婴儿可患此病,但有些孩子对尿布疹的敏感性要比另一些孩子高。如果婴儿的屁股上有发痒的红色肿块,可能就是得了尿布疹。
婴儿湿疹
婴儿湿疹,又叫皮下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在婴儿的第一年里发作。常在婴儿的腹股沟、生殖器或下腹部发现突起、粗糙的红色斑点,由白色或黄色的厚鳞状层覆盖。当类似的斑点出现在头皮上时,则俗称“摇篮帽”。
目前认为和内分泌、遗传、营养以及感染等因素有关。婴儿脂溢性皮炎差不多都发生於出生後3个月内,这段期间正好是婴儿产后皮脂腺功能活跃的阶段。但是每一个正常婴儿均有这种短暂状态出现,并不是都患婴儿脂溢性皮炎。遗传因素起一定作用。由于婴儿脂溢性皮炎容易在冬季发生,婴儿母亲缺乏生物素或婴儿消化道吸收不良等也是促发因素。其他如卵圆形糠秕孢子菌、链球菌或葡萄球菌感染也可使症状加重。婴儿脂溢性皮炎多数均在出生後第2~10周内发病。
主要症状是红斑及鳞屑性损害,红斑为圆形或椭圆形,可向外扩展,有时融合成环状或多环状。斑上覆盖棕黄色和头皮黏连的油腻性鳞屑。和成人脂溢性皮炎不同处是不发生毛囊性皮损,也没有湿疹时的丘疱疹出现。头皮以外部位常常是较细碎、颜色较白的鳞屑。
儿童和成人的脂溢性皮炎如果是因为维生素b2的缺乏而引起的,还可以通过饮食的调整来补充维生素b2,如乳类、肝、肾、鸡蛋、小米、鱼、花生、绿叶菜等。
腹泻
小儿腹泻是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一组疾病,是儿童时期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是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全球大约每年至少10亿人次发生腹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每天大约1万人死于腹泻。在我国,腹泻病同样是儿童的常见病,据有关资料,我国5岁以下儿童腹泻病的年发病率为201%,平均每年每个儿童年发病3.5次,其死亡率为0.51%。因此,对小儿腹泻病的防治十分重要。
其中,轮状病毒是腹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可发生流行或大流行。由轮状病毒所引起的腹泻又称为轮状病毒性胃肠炎(rotavirusgastroenteritis)。病原体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热,呕吐及腹泻。病程大多较短。本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常由a组轮状病毒引起,发病高峰在秋季,故名“婴儿秋季腹泻”。全世界每年因轮状病毒感染导致约1.25亿婴幼儿腹泻,其中大多数发生在发展中国家。b组轮状病毒可引起成人腹泻。
【三】新生儿双腿透明盘点8种新生儿常见疾病-婴儿常见病
2017年3月26日,浙江温州一医院在2月迎来一名下肢奇特的男婴,经诊断证实患上小于十万分之一机率的罕见病,该病会令双腿皮肤透明,不但死亡率较高,且并无效诊疗方案。在医生多日的悉心照料下,男婴最终痊愈出院。
据悉,该男婴在今年2月2号在医院出世,医生接生时发现,婴儿双腿像被剥去皮肤一样,颜色通红,从大腿一直延伸到脚掌,凭肉眼都可见到暗红色的肌肉和毛细血管。
医生初步诊断,该婴儿患上“新生儿先天性皮肤发育不全”。据主诊医师颜胜宇称,该病是男婴出生时皮肤和皮下组织区域性缺失,发病率介于0.5/10万至1/10万之间,目前全世界仅得500多例,属罕见疾病。该病现时病因仍不明确,且无统一有效的诊疗方案,但死亡率却高达1成7。
盘点8种新生儿常见疾病
新生儿湿疹
新生儿湿疹一般发生在面部两侧,前额、下颚也有发生,有的孩子在耳部也可以发生。刚开始时是一些红疹,接下去会有渗出,有黄色的分泌物、结痂。新生儿脸上长出一粒粒白色的小颗粒,颗粒周围泛湿疹有自愈性,一般在4--6个月后可以逐渐自愈,也有部分宝宝到1岁才好转。
内在因素是患者本身具有的过敏性体质,这在湿疹的发病中起主导作用。内在环境的不稳定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等,以及感染病灶、新陈代谢障碍等,均可诱发或加重新生儿湿疹病情。
外在因素也很多。包括饮食、吸入物、气候、接触过敏物因素等。其中蛋白质,牛奶,吸入花粉、尘螨、寒冷天气、接触化学物品、肥皂、洗涤剂等是新生儿湿疹最常见的诱因。尽量寻找过敏源,但往往有困难。
避免有剌激性的物质接触皮肤,不要用碱性肥皂洗患处,也不要用过烫的水洗患处,不要涂化妆品或任何油脂。室温不宜过高,否则会使湿疹痒感加重。衣服要穿得宽松些,以全棉织品为好。药膏涂抹得要稀薄,对宝宝的举动稍加注意。一般情况下基本不会出现不良影响。
新生儿惊厥
惊厥俗称“抽风”,是新生儿常见的症状,早产儿更为多见。大部分是危重疾病的一种表现。一旦发现新生儿惊厥,应立即送到医院作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新生儿惊厥发作持续时间较短,动作较小,又由于许多新生儿被包得严严实实,因此如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新生儿抽风的动作。新生儿惊厥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是面部小肌肉的抽动,表现为眼睛的斜视、眼睑和面部小肌肉的抽动,或表现为嘴部类似吸吮的动作,也可以有一个肢体、一侧肢体或双侧肢体抽动。总之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时特别是局部小的抽搐与新生儿的正常动作不易区别。
抽搐与新生儿的正常动作区别如下:
1、姿势的改变:正常的新生儿肢体常呈屈曲状态,但又非过分曲屈,腕、膝、肘、踝等关节的角度一般不小于90度,打开包被四肢常有不规则的舞动。如四肢各关节角度小于90度,说明肌张力增高,若四肢松软、伸直,全身成大字形,说明肌张力低下。
2、面色改变:新生儿严重惊厥时,常伴有短时间的面色发白或青紫,有时可同时伴有口吐白沫。
3、眼神的改变:新生儿惊厥时大部分同时伴有短时间的意识丧失,表现为失神、瞪眼或斜视等。总还会伴有神志、面色、肌张力等等的改变,仔细观察不难识别。
新生儿唿吸暂停
我们有时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宝宝会突然停止唿吸几秒或更长时间,然后又自行恢复正常唿吸,脸色及心跳没有改变,这些现象属正常现象。而我们所说的唿吸暂停,是指唿吸停止时间达20秒以上,伴面色发绀,心率减慢至100次/分以下,肌张力下降的表现,这是由于新生儿唿吸中枢发育不成熟,唿吸系统结构发育尚不完善,生理功能不稳定所造成的。所以早产儿尤其多发,约有40~50%的早产儿可发生唿吸暂停。此外,窒息、肺炎、心血管先天性畸形、感染、核黄疸、低血糖、低血钙及突然的冷热刺激等也可导致唿吸暂停。如发作频繁,可有生命危险。
新生儿肺炎
肺炎是婴幼儿的一种常见病。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而且患病后危险性较高,特别是体弱儿、佝偻病、贫血、营养不良及有先天畸形的新生儿,更容易患肺炎,并在患病后病情重,身体恢复慢。
症状识别:新生儿的胸廓发育相对不健全,唿吸肌软弱无力,因此无力咳嗽。而且,新生儿患肺炎时,不像大一些的孩子那样出现明显的咳嗽、发烧、气喘等症状,甚至体温下降,有时只表现出吸吮差、容易呛奶、哭声较轻或不哭,嘴里像螃蟹似的吐泡沫等,很多父母往往会误认为是感冒或其他问题。但抱患儿去医院时,却经常会被医生发现病情已发展得很危险了,所以死亡率较高。
新生儿患肺炎时,很多时候在肺部也听不到特有的湿罗音,除非拍x光片才能明确诊断,给诊断带来很大麻烦。对于新生儿来讲,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可通过数唿吸次数帮助父母及早发现肺炎。由于正常的新生儿的唿吸节律并不规则,一阵快一阵慢,有时甚至有短暂的停止,所以在数1分钟的唿吸次数时不能采取数15秒再乘以4的方法,正确做法是要数满1分钟。
还有一项观察可帮助父母识别。新生儿患肺炎时会出现胸凹陷,即吸气时胸壁明显下陷,并且是病情严重的表现。为了准确起见,以上现象要在安静状态下观察。
同时注意观察孩子有无烦躁不安、精神不好、吃奶差、呛奶并奶汁从鼻中流出、嘴吐泡沫等表现。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一般在出生2-3天后,皮肤都会不同程度的变黄。先是面部变黄,随之巩膜、皮肤逐渐变黄,但精神、吃奶和睡眠都没明显变化,只是尿色稍黄,这是生理现象。足月儿的黄疸现象,大约持续4-6天,7-10天逐渐消退;早产儿大多在生后3-5天出现黄疸,6-8天达到高峰,而且黄疸消退的时间也较晚,可能在2-3周后才能消退干净。
在新生儿黄疸中,有少数孩子属于病理表现,如一出生就出现了黄疸,或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明显黄疸;皮肤黄疸程度较重,除了面部、躯干、四肢外,手掌和脚掌也变黄;皮肤黄疸的时间长,足月儿超过2周以上或更长的时间,早产儿超过3周;皮肤黄疸时轻时重,不是越来越轻;黄疸消退后重新又出现等。一旦出现以上情况,父母要及早注意,并及早带孩子就医。
病理性黄疸往往在皮肤发黄的同时,还伴有不愿吃奶、吸吮力弱、精神不佳、呕吐腹泻、发烧或体温低、大便颜色发白等表现。这些表现是由于新生儿溶血病、败血症、肝炎、胆道畸形、内脏出血等疾病所引起。
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治疗,几天后黄疸就会自然消退。不过,有些喂母乳的孩子黄疸会持续时间较长,甚至可达数月,这种情况被称为母乳性黄疸。这样的孩子无任何疾病的表现,吃奶、精神状态都正常,去医院就诊也检查不出异常,包括做化验。不过,母乳性黄疸一般影响不大,无须停喂母乳。黄疸严重时只要暂停母乳 3-4天,黄疸就会明显减轻或逐渐消失。停喂母乳期间可改喂配方奶,在医生指导下采用药物和蓝光治疗。
一旦怀疑孩子是病理性黄疸,就应及早去医院进行详细检查,确定后及时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引起核黄疸。核黄疸不仅有引起智力发育障碍的可能,甚至会导致死亡,是新生儿的黄疸最严重的后果。
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亲与胎儿血型不合引起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有很多原因可以引起新生儿溶血。目前人类已发现的20个血型系统,发生新生儿溶血病的以abo系统最多,次为rh系统。
在怀孕期或分娩时可有为数不等的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若彼此血型不合,母亲体内缺乏胎儿红细胞所具有的抗原,母亲会产生相应的抗体。这种免疫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溶血。
abo血型系统共有“a”、“b”、“ab”和“o”型四种,abo血型不合溶血病主要发生在母亲是“o”型,胎儿是“a”型或“b”型者。rh血型系统中有抗原5种(c,c;d;e,e;),有d抗原者称rh阳性,无d抗原者为rh阴性,rh血型不合溶血病主要见于母亲是rh阴性,胎儿为rh阳性者。有些母亲虽然为rh阳性,但缺乏e抗原,亦会发生rh溶血病。
我国汉族rh阳性者占绝大多数(98~99%),阴性者不多,故rh血型不合的新生儿溶血病较其他民族少见。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是新生儿期严重感染之一,和败血症关系很密切。本病死亡率高,后遗症多。不论产前、产时或产后感染都可引起化脓性脑膜炎,比如母亲患败血症、羊膜早破、胎粪吸入、难产、出生后皮肤破损、脐部感染等。
新生儿得脑膜炎最早改变是在精神异常,如阵阵尖哭,易惊、易激动,精神萎,随后不哭,最后昏迷。早产儿则不哭、嗜睡、面色灰白、两眼凝视。如果发现迟,即使幸存也会合并脑积水、硬膜下积液、耳聋、皮质盲及智能低下。
早期常出现哭声改变、尖叫、易激惹、易惊,随即哭声变弱,甚至不哭,继而转为嗜睡、吐奶(为喷射性呕吐)、后背发直,两眼凝视或斜视,全身伴有抽搐等症状。如果囟门,感觉饱满、张力增高,就要考虑做腰椎穿刺,进行脑水检查。病死率在5o%左右,可并发脑积水、硬膜下积液、肢体瘫痪、智力障碍等症。
新生儿结膜炎
新生儿的免疫功能还未成熟,对病菌的抵抗力较弱;加上泪腺尚未发育完善,眼泪较少,不容易将侵入眼睛里的病菌冲洗掉。这样,就容易使病菌在眼部生长繁殖,引发结膜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杆菌、淋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和沙眼衣原体等,是引起新生儿结膜炎的主要病菌。在出生时胎头需要经过母亲的阴道,如果阴道存在这些病菌感染,就容易使他们被感染,使其中一些孩子发生“新生儿结膜炎”。
新生儿的眼睛被病菌感染后,一般在出生后5-14天发病,表现为眼睑肿胀,结膜发红、水肿,同时眼睛有分泌物。分泌物一开始为白色,但可能会很快转为脓性,成为黄白色分泌物。先可能是一侧眼部感染,随着病情发展使另一侧眼睛也被感染。若未及时护理和治疗,炎症会侵犯角膜,日后影响视力发育。
从孕期开始预防。特别提醒的是,如果母亲在怀孕期间白带增多,并呈脓性,或是父亲感染了淋病,要立即去医院进行彻底治疗。这样,便可避免新生儿在出生时被淋病菌所感染,患上“新生儿淋菌性眼结膜炎”。该病在感染严重时可迅速侵犯角膜,治疗不及时会造成角膜穿孔,导致失明,对新生儿的健康危害极大。
新生儿出生后,马上使用眼药预防病菌感染。父母在护理时,一定注意保持双手及衣物清洁,千万不能随意用不干净的物品擦洗孩子的脸和眼。
如果孩子的眼睛发生了结膜炎,对所使用过的物品,特别是毛巾、手帕要进行煮沸、晾晒消毒。当眼部红肿明显、脓性分泌物过多及白眼球充血时,一定要及时去眼科诊治,不得延误。
眼部发生炎症时一定要注意进行正确护理。每次清除眼部分泌物时,切记先用流动的清水将手洗净,再将消毒棉签在温开水中浸湿后,轻轻擦洗新生儿眼部的分泌物。
如果睫毛上粘着较多分泌物,可用消毒棉球浸上温开水湿敷一会儿,然后换一个湿棉球从眼内侧向眼外侧轻轻擦试。要注意,一次用一个棉球,用过的棉球不能再用,直到擦干净为止。清洗完后,在医生指导下滴用抗生素眼药。
苏ICP备2022030739号-2 All rights reserved. 孕妇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