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休闲娱乐

茅盾简介及作品集

2023-10-07 20:30:10人气:54

1.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2.主要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文学批评《夜读偶记》。

3.1981年3月14日,茅盾捐赠稿费25万元设立茅盾文学奖,鼓励当代优秀小说创作。

4.《茅盾作品集》是《中外精美散文》系列丛书之一,主要内容是选自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茅盾作品中的优秀散文作品。

茅盾简介及作品集

扩展阅读

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指哪三部作品 茅盾的农村三部曲介绍

1.茅盾的“农村三部曲”从《春蚕》写的是丝绸业萧条造成的农村破产,到《秋收》写的是农民对粮食的饥渴,再到《残冬》写的是农民在一年绝望的生计之后自发的武装斗争。

2.茅盾的三部小说《春蚕》、《秋收》和《残冬》,从《春蚕》到《秋收》到《残冬》到0103010到0103010,到0103010,到0103010,到0103010,写了一年农民绝望的生活,最后他们自发地进行武装斗争,这才刚刚开始所以这三部小说也是姐妹,统称为“农村三部曲”。

茅盾春蚕原文 这里有完整的原文介绍

1.原文:春天是养蚕的季节。这时,我经常想起我的母亲。解放前我们家很穷,我妈靠养蚕挣点钱,给我们姐弟俩交学费。我们家前面有几棵桑树。春天一到,桑树刚发芽,妈妈照例拿出一些蚕卵。每个蚕卵只有一平方英尺,上面覆盖着比芝麻还小的褐色卵。桑叶长到钱那么大的时候,蚕卵上爬满了很多小蚕。蚕的生命就是这样开始的。母亲微笑着摇摇小牌匾里的这些小生命。牌匾上已经洒了一层切成细丝的嫩桑叶。这是我妈妈从桑树上摘的。擦干净,切薄均匀。蚕一天比一天大,桑叶一天比一天剪的粗。蚕长到半寸长,小匾换成大匾,全桑叶喂。每天早上姐姐收桑叶,妈妈让我洗手,用毛巾擦干,然后轻轻均匀的铺在牙菌斑上。蚕越来越大了。太拥挤了,不能停留在一个斑块上,所以分为两个斑块,然后是三个斑块.斑块一个接一个地增加。我妈带我和我姐去隔壁打扫了一个房间,当养蚕房用,搬了七八块匾在里面。每天晚上我妈总是起床加桑叶。醒来经常看到妈妈用烛台喂蚕。闪闪发光的烛光照在她布满皱纹的慈祥的脸上。推开养蚕房的门,立刻传来一阵沙沙的声音,像下雨一样。是蚕吃桑叶。当年,采摘桑叶的重担落在父亲肩上。父亲用大桑葚剪刀把桑叶剪下来,一捆一捆地背回去。蚕在上山。妈妈每晚要起床两次,这让她背疼。我和姐姐经常起床帮忙。母亲清除匾上的蚕沙,姐姐把桑叶放进匾里。我用簸箕捡蚕沙的时候,总是看到妈妈额角渗出汗珠。蚕“上山”。他们被抓到一座用稻草捆成的“山”上。几天后,“山”上结满了白色和黄色的茧。一边摘茧,妈妈一边温柔地对我和妹妹说:“孩子,你在学校要好好学习!这个学费来之不易……”我抬头看见妈妈的太阳穴上加了一些银丝。

2.《春蚕》是茅盾于1932年8月1日写的一篇优秀的反映农村生活的短篇小说。通过对老鲍彤家庭悲剧命运的描述,展现了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茅盾的个人简介及相关作品 茅盾的个人简介及相关作品是什么

1.茅盾(1896 ~ 1981)是现代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闫冰、茅盾、朱轩、方笔、芷晶、浦监狱、刑天等。是他常用的笔名。

2.1896年7月4日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父亲沈永熙,晚清学者,通晓中医,是一个思想开放的改革派。母亲陈爱珠是一个文理流畅、有远见、性格坚强的女人。茅盾10岁就失去了父亲。童年时,他接受了母亲传授的文学、地理、历史知识。茅盾说:“我第一个老师是我妈”(《我走过的道路》)。

3.1909年考入浙江湖州三中,1911年秋转入嘉兴中学。辛亥革命爆发后,茅盾和几个同学对一个冷门的督学发动攻击,被学校开除。于是转学到杭州安定中学,在那里毕业。在中学生活中,虽然有些老师给茅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积极的指导,但整个学习氛围已经过时。“书不读秦汉以下。骈文是正宗文章,诗词要学建安七子;宽容要求清华放宽”(《我的中学时代及其后》)。这一切都给了茅盾古典文学的修养,但在他的记忆中却有更多平凡、灰暗、令人窒息的东西,他几乎把业余时间都花在看小说上。

4.1937年抗战初期,参加《救亡日报》的工作,编辑《呐喊》(后改名《烽火》)。上海沦陷后,茅盾迁居长沙、武汉、香港、广州。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茅盾当选为理事。4月,他编辑的《文艺阵地》在广州创刊,同时为《立报》编辑副刊《言林》,在香港重新发行。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原名《你往那里跑》)就是在这个时候完成的。12月,应杜中原邀请,经海防、昆明前往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

5.1939年3月到达新疆。在新疆大学教书。4月,新疆文化协会成立,茅盾当选为专员。1940年,新疆的统治者盛变得越来越反动。茅盾被迫在4月底离开新疆,5月底到达延安。在延安期间,他在鲁迅文艺学院和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作了讲演。他在《中国文化》、《大众文艺》等报纸上写过很多文章。10月,他从延安来到重庆,担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这时,优秀散文《风景谈》和《白杨礼赞》的创作陆续完成。1941年“皖南事变”后,统治区政治逆流日益严重,茅盾和一大批进步文化人物离开重庆前往香港。5月,创办邹韬奋主持的《大众生活》周刊,茅盾任编委;小说《腐蚀》在本杂志连载,是茅盾的又一力作。9月,《笔谈》半月刊主编,7期。

6月和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攻占香港后不久,茅盾等人在东江游击队的帮助下离开香港前往桂林。9个月,写了《霜叶红似二月花》、《劫后拾遗》等长篇作品。1942年底去了重庆。自1943年8月起,长篇《走上岗位》出版(未完成);1945年,第一部剧本《清明前后》于9月在重庆完成上演。今年6月,进步文艺界举行庆祝活动,纪念茅盾创作活动25周年,并推出茅盾文学奖征文。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孕妇堂 苏ICP备2022030739号-2 苏公网安备 320115020117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