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干蘑菇的灰尘用冷水洗净,然后用温水浸泡蘑菇15分钟。
2.糯米洗净,用泡过香菇的温水泡半小时。
3.将浸泡过的糯米加入电饭煲。煮糯米的水就是泡蘑菇的水,水量只要超过饭面5 mm就可以了。
4.按下煮饭按钮煮糯米。
5.烹饪时,可以处理其他食材,将蘑菇和胡萝卜切成小块,葱洗净,葱花切碎备用。
6.将香肠切成薄片或丁,备用。
7.将面粉放入面包机,先加入开水,用筷子将面粉搅拌成絮状,然后加入冷水,按照揉面方式揉面至表面光滑(没有面包机,只需自己揉面,揉面至盆光、面光、手光三种光)。
8.将揉好的面团放入干净的盆中,用保鲜膜覆盖,放松待用。
9.糯米差不多煮好了。将适量的食用油倒入煎锅。油热后,加入香肠,翻炒至变色。
10.加入香菇丁和胡萝卜丁,翻炒均匀,成熟。
11、加盐、耗油、酱油、一勺糖调味。
12.加入煮熟的糯米,搅拌均匀。这个时候关火。
13.用锅的余热把所有糯米和食材翻匀。
14.加入所有的葱花,搅拌均匀。
15.将面团擀成条状,切成小剂量的均匀大小。
16.把药卷成一个薄饼,中间和周围的厚度都比饺子皮大。
17.加入一汤匙糯米馅。
18.像画一样夹住晶片的外围。
19、用虎口,把蒸饺收口,掐掉腰部,一个蒸饺就做好了。
20.将煮好的冷水放入锅中,用大火蒸,将蒸锅里的水换成小火,蒸3分钟。因为里面的馅是熟的,蒸熟的锅巴蒸透就行了。
烧麦的来历与传说
1.蒸饺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特色小吃,据说起源于馒头。包子和包子的主要区别在于,顶部未封口,呈石榴状。最早的史书记载:14世纪韩国(今韩国)出版的汉语教材《朴通事》中,记载了元大都(今北京)出售“少麦素酸馅”。
2.书中关于“微麦”的注释说,小麦粉做成薄片,和肉一起蒸,和汤一起吃。方言说是微麦。“买”也做“卖”。另一朵云道:“皮薄肉碎。顶捏薄的时候,好像线有点扎,所以说是小麦。”“皮是面做的,馅是肉做的,顶是雄蕊做的。方言叫烧卖。”如果我们把这里的“一点点小麦”的制作方法与今天的烹饪和销售相比较,可以看出它们是一回事。
3.明清时期,虽然仍使用“烧麦”一词,但“烧麦”和“蒸饺”的名称也出现了,“烧麦”出现的频率更高。比如《儒林外史》第十遍:“桌子上有两套零食,一套猪心,一套鹅油糖蒸饺。”《金瓶梅词话》也有“桃花烧卖”的描述。清代乾隆年间的支竹词中有“蒸饺馄饨满盘”的说法。
4.李斗《杨州画舫录》、鲁谷《桐桥倚棹录》等书上都有“少少”字。《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烧、卖、吃有什么难度?我就切三汤两块。”傅崇举《成都通览成都之食品类及菜谱》列举“各种蒸饺、大肉、土菜、冻菜、羊肉、鸡皮、山鸡、金钩、素蒸饺、芝麻蒸饺、梅子蒸饺、荷花蒸饺”。
5.清代无名氏编的食谱《调鼎集》中,有“肉馅待售”、“豆沙待售”、“油糖待售”等。其中“待售肉馅”是用时令蔬菜填充鸡肉和火腿制成的。“油和糖是用板油丁、核桃仁和白糖做馅的。在中国南方,也有一种“炖芽菜出售”。
苏ICP备2022030739号-2 All rights reserved. 孕妇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