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年来健康知识的普及,大家对高纤维食物也有一定的了解。高纤维食物对一些患者来说是有益处的,对于有三高的人来说也是很好的,可以起到调节作用。那么本期的饮食文化为大家介绍下高纤维食物排行榜,有什么功效。
高纤维食物排行榜
第一水果类
其实,蔬菜和水果堪称高纤维食物的代表。但是如果仔细比较,水果还是略胜一筹。其中,由山楂制成的红果干,纤维含量最多,接近50%。其次,桑葚、樱桃、酸枣、黑枣、大枣、石榴、苹果、鸭梨等水果,纤维素含量也很高。
第二菌类(干)
菌类中的纤维含量很高,其中的杰出代表就是松蘑。其纤维素含量高达接近50%。另外,大部分的菌类含量在百分之三十以上。发菜、香菇、银耳、木耳等含量都很高。
第三蔬菜
其实,蔬菜的整体维生素含量水平是比较高。其中代表是笋类。笋干的纤维含量达到接近40%,辣椒则超过了40%。蕨菜、菜花、菠菜、南瓜、白菜、油菜的含量也很高。
第四谷物
谷物中,麦麸是一种传统的高纤维食物,纤维素含量高达31%。小麦粒、大麦、玉米、荞麦面、薏米面、高粱、黑米、麦片等,含量十分可观。
第五豆类
豆类的纤维含量为6%到15%。整体水平很不错。但是,豆类如果经过精细加工,纤维素含量就会大打折扣。黄豆、青豆、蚕豆、芸豆、豌豆、黑豆、红小豆、绿豆等,纤维素含量很高。
第六坚果
坚果的纤维素含量为3%到14%。其中,黑芝麻、松子、杏仁的含量都超过了10%。10%以下的有白芝麻、核桃、榛子、葵花籽、西瓜子、花生仁等等。
可见,多吃蔬菜水果和五谷杂粮,是摄取纤维素的好办法。而一般的肉类食物和精细食品,对于补充纤维素无益。
高纤维食物有什么用
肠道健康的作用——促进益生菌生长
血糖调节和2性糖尿病预防
饱腹感和体重调节
预防脂代谢
预防结肠癌
预防乳腺癌
保护口腔
防治结石
什么食物含碘量高
含碘量高的食物多是海产品,如海带、紫菜、鲜带鱼、蚶干、干贝、淡菜、海参、海蜇、龙虾等。海带含碘量最高,新鲜海带中达到2000微克/公斤以上;其次为海鱼及海贝类,含碘量为800微克/公斤左右!
酥油茶是哪里的特色食物
酥油茶是西藏的特色食物,多作为主食与糌粑一起食用,有御寒提神醒脑、生津止渴的作用。酥油茶有各种制法,一般是先煮后熬,即先在茶壶或锅中加入冷水,放入适量砖茶或沱茶后加盖烧开,然后用小火慢熬至茶水呈深褐色、入口不苦为最佳。
发物的食物有哪些
说到发物,很多人都不清楚发物到底是什么,它指富于营养或有刺激性特别容易诱发某些疾病或加重已发疾病的食物。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很多都是。那么本期的健康饮食文化,为你解析。
发物的食物有哪些
1、食用菌类
主要有蘑菇、香菇等,过食这类食物易致动风生阳,触发肝阳头痛、肝风眩晕等宿疾,此外,还易诱发或加重皮肤疮疡肿毒。
2、海腥类
主要有带鱼、黄鱼、鲳鱼、蚌肉、虾、螃蟹等水产品,这类食品大多咸寒而腥,对于体质过敏者,易诱发过敏性疾病发作如哮喘、荨麻疹症,同时,也易催发疮疡肿毒等皮肤疾病。
3、蔬菜类
主要有竹笋、芥菜、南瓜、菠菜等,这类食物易诱发皮肤疮疡肿毒。
4、果品类
主要有桃子、杏、银杏、芒果、杨梅、樱桃、荔枝、甜瓜等,前人曾指出,多食桃易生热,发痈、疮、疽、疖、虫疳诸患,多食杏生痈疖,伤筋骨。
5、禽畜类
主要有公鸡、鸡头、猪头肉、鹅肉、鸡翅、鸡爪、驴肉、獐肉、牛肉、羊肉、狗肉、鹅蛋、鸭蛋等,这类食物主动而性升浮,食之易动风升阳,触发肝阳头痛、肝风脑晕等宿疾,此外,还易诱发或加重皮肤疮疡肿毒。鸡蛋虽不属发物,但也不宜多吃,一般一天不宜超过2个,尤其是肝炎、过敏、高血脂、高热、肾脏病、腹泻病人,更不宜多吃。原因是鸡蛋内含大量蛋白,但它们属于异性蛋白,有相当一部分人吃了异性蛋白质后出现病态反应。
6、其他类
此外,属于发物的还有菜油、糟、酒酿、白酒、豌豆、黄大豆、豆腐、豆腐乳、蚕蛹及葱、蒜、韭菜等。有时还将荤腥膻臊之类食品一概视为发物。
发物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至于“发物”的可怕,最有名的当属“明太祖朱元璋用肥鹅肉害死开国功臣徐达”的历史故事。相传朱元璋为了谋害手下大将徐达,趁他患上“发背”之时,命太监送去一只老肥鹅,徐达吃下肥鹅肉不久就病情恶化身亡了。“发背”指发于背脊部的一种疔疮,相当于现代西医中的急性蜂窝组织炎。在现代外科学的各种教材中,并没有发现此病须禁食鹅肉的研究。由于古代人对疾病的认识有限,把徐达的死因归结于“发物”以警示后人,真是让无辜的鹅肉背了黑锅。
而从现代大家公认的“发物”来看,几乎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食材,包括禽肉、畜肉、鱼虾蟹贝、蔬菜和谷类,以及含酒精的饮料等。
其实,这些食物只要不是腐败变质的,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的推荐量来食用,对人体都是无害的。如果因为恐惧“发物”而禁食这些食物,那恐怕我们的食谱就只剩下萝卜、白菜、米饭和白开水了。长此以往,营养摄入不均衡引起的营养不良,还会带来各种营养不良性疾病的发生。
因此,长期不吃“发物”可能比吃“发物”更危害健康。况且,迄今为止,尚无国内外医学期刊刊载权威研究,证明某种“发物”与疾病发病或加重有必然联系。我们没必要谈“发物”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