笄礼,即汉民族女孩成人礼,古代嘉礼的一种。
笄,即簪子。 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需行笄礼。
笄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是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它在历史上,对于个体成员成长的激励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
女子十八岁古代的称呼
女子十八岁在古代没有具体的称呼,可以叫做二九年华。女子在不同年纪的称呼分别是:
1、10岁——髻年。
2、12岁——金钗之年。
3、13-14岁——豆蔻年华。
4、13-15岁——舞勺之年。
5、15岁——及笄之年。
6、16岁——碧玉年华。
7、20岁——桃李年华。
8、24岁——花蓓(信)年华。
9、出嫁——标梅之年。
10、30岁——半老徐娘。
古代女子十五岁就算成年,可以结婚,叫做及笄。及笄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此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清朝格格到底是指什么身份的女子
1、格格的原意:起初“格格”只是满族人对身份高贵女性的一种尊称。清朝国君、贝勒的女儿,尤其是未嫁之女均被称为“格格”,并无尊卑等级的区别。
2、“格格”是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用名称 ,清太宗皇太极即位后,效仿明制,于崇德元年(1636年)将皇帝的女儿改称为“公主”,以示与其他贵族之女的区别。自此“格格”,成为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用名称。 在清朝,格格成为贵族未出嫁少女的统称。
3、格格还指亲王的妾室 ,地位在侧福晋、庶福晋之下。
4、皇帝的女儿不一定称“格格”, 从皇太极开始,皇帝的女儿就不再被称为“格格”,而改称“公主”。
女子离婚后户口怎么上
按照有关规章规定,离婚后的夫妻可以分户,即把原来的户口本分成两个离异后的夫妻各自新办一本户口本,或一方迁出另办一本户口本。只要女方持法院的离婚判决书、调解书或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的《离婚证》、《户口本》到户籍所在地的派出所办理分户手续即可。派出所就会为女方办理分户手续,颁发一本新的以女方为户主的《户口本》,原《户口本》如果作废,则同时为男方办理一本新的《户口本》。如果不作废就在原《户口本》上女方一页上加盖“已迁出”字样即可,这是说女方户籍仍在原地也就是老户口本上登记地的情况。
如果女方回娘家或去了其他地方,则可到现居住地派出所申请落户,申请落户必须持有离婚证明(法院判决书或调解书,或离婚证)、离婚前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出具的户口迁出证明、本人身份证等,如果符合当地落户条件即可落户,由落户登记的派出所发给《户口本》。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十九条
公民因结婚、离婚、收养、认领、分户、并户、失踪、寻回或者其他事由引起户口变动的时候,由户主或者本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变更登记。
苏ICP备2022030739号-2 All rights reserved. 孕妇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