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方的饮食习惯的形成与它的自然环境和地方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我国,由于各地环境差异以及风俗习惯的不同,各地形成了完全不同的饮食习惯。你知道在新疆地区,人们饮食习惯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吗?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新疆文化之新疆的饮食习惯吧。
与汉族相比,新疆少数民族传统食物制作的明显特点是烹饪方法较简单:一是用料简单。常用的食物原料有麦面、大米、羊肉、胡萝卜、洋葱、蒜、西红柿、辣椒、白菜、芹菜等,调料主要有盐、孜然等;二是食品种类不多,但独具特色。如肉食中以羊肉为主,几乎所有的烤食、煮食、炒食烹饪中都以羊肉为佳品。
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民族,主食以小麦面为主,兼食稻米、玉米面等。日常饮食品种有馕、饼、馍、家制糕点、拌面、炒面、烩面、饺子、包子、馄饨等。喜吃羊肉,爱喝酸奶、奶茶等。维吾尔族最具特色的食品是烤馕和烤羊肉。
回族的油香、粉汤等也很有名。锡伯、满、达斡尔等民族在饮食习惯上有相同之处,食猪肉,忌食狗肉,爱吃并自制腌咸菜,肉食制作方式以煮、烤为主,较少炒食。俄罗斯、塔塔尔、乌孜别克等民族家制糕点种类繁多,香甜诱人。
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主要以肉和乳为主,植物性食物较少。牧民们一般夏秋两季主要饮食鲜奶、酸奶、奶酪、奶皮、奶油、肉食和面食,冬春两季主要是肉、干酪、奶酪、酥油与面食。一年四季都离不开奶茶。哈萨克族善于用奶和肉制作各种食品。米面食有馕、油果、抓饭、炒麦仁等,还喜欢喝马奶子。塔吉克人常用牛奶与酥油、面或米煮成各类食品,忌食马肉。
茶在各族群众的饮食中都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茶水加奶制成的奶茶是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最经常食用的日常饮食之一,既解饥渴,又增加营养。哈萨克族有谚语曰:“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无茶则病”,可见茶之重要。
茶叶一般是茯茶,现在花茶和红茶的消费也在增加。和田、喀什等地的维吾尔居民多喝药茶,即将茶与当地特有的植物、矿物质混在一起,共同冲泡,制成有提神、解暑、醒酒、促消化、延年益寿等不同功效的天然茶药。
新疆饮食一般被分为“清真”和“非清真”两类;餐馆则分为“清真餐馆”和“汉餐馆”两类。吃汉餐的可以吃清真餐,吃清真餐的绝不吃汉餐。清真餐饮是新疆大众型饮食,普及面大大超过了非清真餐饮。
清真饮食与非清真饮食的区别主要在动物食品种类。普遍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成员吃清真饮食,不吃猪、狗、驴、骡、猛禽等家畜和禽类,不吃自死的、未经放血的、未经念经就宰杀的牲畜,同时也要求制作食物的刀、案、锅、铲、陈放食物的器具,过去未曾制作或陈放过所禁食物。
这是由伊斯兰教律规范的,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早已内化为这些民族的饮食习惯。虔诚的穆斯林在斋月封斋。封斋时,白天不饮不食,天亮前和天黑后各吃一餐。
用餐方式上,餐具过去多是木制,现在城镇改用瓷器及铜、铁、铝、不锈钢等金属器具,农村还常见木制餐具。城市居民大都有餐桌、椅,坐于桌旁就餐。农村居民多是在院内地面或屋内炕上铺一洁净的餐布,家人围坐而食。用手抓食仍是一些少数民族群众常用的方式。吃清炖羊肉等大块肉必须借用刀子切割,再用手抓食。
在新疆,面食中以馕、薄皮包子、馓子等最具特色。馕是维吾尔人的主要面食,也为新疆各民族所喜爱,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馕的一般做法跟汉族烤烧饼很相似,面粉中加少许盐水和酵面,揉透,稍发后制成面坯贴在馕坑壁上烤制。
馕坑多用羊毛和黏土砌筑成,肚大口小,底部架火。馕的品种大约有五十多个,常见的有肉馕、油馕、窝窝馕、芝麻馕等。馕含水分少,久储不坏,便于携带,适宜新疆的干旱气候,而且食用方便,香酥可口。在维吾尔人的婚礼上,新郎新娘各持一小块馕蘸盐水吃下,表示同甘共苦、白头偕老。
什么是少渣半流质饮食
少渣半流质饮食是一种含极少纤维并且易于吞咽和消化的半流体食物。
少渣半流食是比较严格地限制饮食中的纤维,食物内容是在半流食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严格限制纤维,除可用菜泥果泥和过滤的菜汤果汁外不用其它果菜,目的是尽量减少纤维对消化道的刺激,减少肠道蠕动、减少粪便数量及粪便的运行。
中国古代饮食器具都有哪些
中国饮食文化跟器具的发展也是离不开的,毕竟没有器具,纵使你的食物再美味,你也无从下手。随着器具的越发精美,更是反映了古人对美的追求,足见饮食与器具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下面就看看中国饮食器具都有什么。
古代食器种类很多,主要的有:
簋(gui),形似大碗,人们从甗(yan)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
簠(fu),是一种长方形的盛装食物的器具,用途与簋相同,故有“簠簋对举”的说法。
豆,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
皿,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盂,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
盆盂,均为盛物之器。
案,又称食案,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进食时常“举案齐眉”,以示敬意。
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着吃。匕,是长柄汤匙;俎,是长方形砧板,两端有足支地。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举,并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鸿门宴》中有这么一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说的就是这种境遇。
箸,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个“竹”字头为“筷”,沿用至今。以上食器的质料均可选用竹、木、陶、青铜等。一般百姓大多用竹、木、陶制成,贵族的食器则以青铜居多。古代统治者所用的筷子,有的用金、银或象牙制成。
古代炊具
我国古代炊具有鼎、镬(huo)、甑(zeng)、甗(yan)、鬲(li)等。
鼎,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以后开始用青铜制作。鼎腹一般呈圆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说;鼎的上沿有两耳,可穿进棍棒抬举。可在鼎腹下面烧烤。鼎的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差别较大。古代常将整个动物放在鼎中烹煮,可见其容积较大。夏禹时的九鼎,经殷代传至周朝,象征国家最高权力,只有得到九鼎才能成为天子,可见它是传国之宝。
镬是无足的鼎,与现在的大锅相仿,主要用来烹煮鱼肉之类的食物;后来它又发展成对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即将人投入镬中活活煮死。
甑,是蒸饭的用具,与今之蒸笼、笼屉相似,最早用陶制成,后用青铜制作,其形直口立耳,底部有许多孔眼,置于鬲或釜上,甑里装上要蒸的食物,水煮开后,蒸气透过孔眼将食物蒸熟。
鬲与鼎相近,但足空,且与腹相通,这是为了更大范围地接受传热,使食物尽快烂熟。鬲与甑合成一套使用称为“甗”。鬲只用作炊具,故体积比鼎小。
炊具可分为陶制、青铜制两大类。一般百姓多用陶制,青铜炊具为贵族所用。
古代酒器
尊,是古代酒器的通称,作为专名是一种盛酒器,敞口,高颈,圈足。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壶,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盛酒器,不仅装酒,还能装水,故后代用“箪食壶浆”指犒劳军旅。
彝、卣(you)、累、缶(fou),都是形状不一的盛酒器。
爵,古代饮酒器的总称,作为专名是用来温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温酒。角,口呈两尖角形的饮酒器。
觥(gong),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像一只横放的牛角,长方圈足,有盖,多作兽形,觥常被用作罚酒,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杯,椭圆形,是用来盛羹汤、酒、水的器物。杯的质料有玉、铜、银、瓷器,小杯为盏、盅。卮,也是一种盛酒器,《鸿门宴》中有“卮酒安足辞”之句。
脍炙
脍,切细的鱼、肉;炙,烤肉。古代鲜肉一般用火炙,就像今天的烤羊肉串;干肉则用火烤。“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见古代脍食需要很高的刀工技法。脍炙,是人们所共同喜好的,后来把诗文为人所称颂叫做“脍炙人口”。
七大饮食习惯易致癌
众所周知,癌症是威胁人们生命的一大疾病,现代人有不少都被其威胁到了健康安全。癌症的病因到现在还不是很清楚,各种各样的因素很多。不过在生活中,有些饮食习惯最好要改一下。本期的健康饮食文化,为你解析。
1、反复煎炸过的油易致癌
反复煎炸过的油不宜食用,当油的沸点达到221℃(猪油)~225℃(植物油)的高温时会发生复杂的化学变化,产生醛、酮、低脂肪酸、氧化物及环氛化铆等有害物质,人食入后会头晕、恶心、呼吸不畅、心率减慢、血压升高及四肢无力等,而且长期食用可能致癌。
2、腌制食品易致癌
食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但也含有硝酸钠和亚硝酸钠。腌制食品的过程中会被霉菌污染,由霉菌合成亚硝胺、硝酸盐。这些盐类经肠内细菌还原为亚硝酸盐,再与食物中的胺发生作用产生亚硝胺而致癌。其中多见为食管癌和胃癌。
3、霉变的食品易致癌
发霉的食品中一般常见的霉菌有黄曲霉菌、青霉菌、镰刀菌等。日常多见的食品如发霉的花生、豆类及粮食等多为黄曲霉菌。它有很强的致癌作用,多见为肝癌,还可引起肾癌或胃肠道癌等。
4、大量饮酒易致癌
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慢性酒精中毒,易发生肝硬化,增加发生肝癌的危险性。常饮烈性酒,患口腔癌、食管癌及胃癌的机会增多。香烟有致癌物,饮酒而又吸烟者更不利于健康。
5、高脂肪食物易致癌
高脂肪饮食过高时,使胆汁分泌增加,肠道细菌可将胆汁成分转变成致癌物,有促进癌肿生长、缩短癌肿的潜伏期的作用。据调查,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和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脂肪摄入量有关。所以,中老年人应提倡低脂肪饮食,既防动脉粥样硬化,又可防癌。
6、食品添加剂易致癌
市场许多加工的食品都加了添加剂。有资料报道,防腐剂、抗氧化剂、增稠剂及人工色素等都与癌有关,在食品加工中应严格限制少用或不用。
7、食物烹调不当易致癌
煎炸过火的食物,烧焦的鱼、肉,烟熏或明火直接烤的食物,会产生大量的致癌物。
苏ICP备2022030739号-2 All rights reserved. 孕妇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