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孩子

跷跷板对孩子有什么好处

2023-11-04 15:26:04人气:71

1、在游戏情境中尝试操作并用计数形式来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记录表分析推理和判断物体间的轻重关系。

3、培养合作意识、分析观察能力,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

4、跷跷板每头只能坐一个小孩。如果其中一个孩子的体重过大也就失去玩跷跷板的乐趣了。玩跷跷板时,两个孩子要面对面坐着,如果反过来是很容易发生危险的。在玩的过程中,除非是已经从跷跷板上下来,不然两手一定要紧紧握住把手,切勿把手松开,这样极易发生中心不稳使儿童从跷跷板上跌落造成危险。

跷跷板对孩子有什么好处

延伸阅读

如何追一个有个性的女孩子

不管是什么样的女孩子,只要她对你印象还行,你又够主动,不断对她好,符合她的期待,你就成功了一半,追求的方法有很多种,如下举例;

1、首先要了解她,包括她的习惯、爱好、性格等等各方面,要想让一个人接受你的追求,就必须了解她;

2、根据她的各方面习惯、爱好等不断对她好,也不要太腻,适时安排时间寻找和她一起玩耍或聊天的机会;

3、看电影或逛街买东西等适当问问她的意见,最后你应该掌握主动权,让她感到安全感,能放心、安心地和你待在一起;

4、支持她喜欢的一些东西,因为一个比较有个性的女孩子大部分有自己想要追求的东西,如果得到支持,她会更开心,会额外看重你。

警惕孩子22种心理异常行为

咬指甲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吮吸手指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屏气发作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口吃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言语发育延迟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选择性缄默症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 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遗尿症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抽动症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入睡困难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夜惊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睡行症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

梦魇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偏食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10%左右。

拔毛癖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攻击行为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退缩行为是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依赖行为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分离性焦虑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神经性尿频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几滴。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神经性呕吐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性识别障碍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孤独症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总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医生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亲爱的你在哪里孩子找到了吗

1、这部剧的结局不是悲剧,而是一个圆满的结局,因此媛媛最后找到了,她和爸爸妈妈一家团聚了。《亲爱的你在哪里》讲述了丢失的孩子如何回家的故事,孩子丢失,温馨不再,破碎的爱该如何找回。

2、简单地说,整个剧围绕孩子走失、全家人找孩子的过程中彼此关系更加紧密、亲情更稳固而展开,可以说“人小鬼大”的张熙唯就是串联起整个故事脉络的一条主线和重要支撑点。

3、事实上,这部剧汇集了很多现实因素,因而显得十分写实。剧情开场便是家庭危机,便是女主姜淑琴“横挑鼻子竖挑眼”,对丁宇百般不待见。紧接着,在第1集结尾,便出现了“媛媛走丢”这一更加虐心的桥段。

4、不得不说,媛媛这个孩子真的很让人心疼,对爸爸、妈妈的婚姻危机,早就看在眼里。也正因于此,她才极力安慰爸爸、讨好妈妈,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掺和”,挽留住温暖的家庭,这样的剧情之下,媛媛十分无助、无辜,也令人倍感心疼。

5、所以当她看到爸妈吵架、甚至要离婚的视频的时候,她选择了离家出走。

6、孩子走丢了之后,奶奶的表现让人很有代入感。无论是跳广场舞时的情绪高点,还是发现孙女丢失时的震惊、面对儿媳时的愧疚,以及之后的精神恍惚、喃喃自语,渐至精神失常,情绪传递和节奏把控,都是相当到位的。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孕妇堂 苏ICP备2022030739号-2 苏公网安备 320115020117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