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早期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多数新生儿生后3-3天出现黄疸,生后第4-6天达到高峰,皮肤为较亮的黄色,程度不重,主要在头面部,颈,胸,躯干,第二周黄疸开始逐渐减轻,基本在第二周末基本消退,黄疸期间宝宝一般情况良好,生后2-3天大便逐渐。
你好,已经在春-雨-育-儿 应用上帮你咨询过专业医生。以下是医生建议:小儿黄疸指数的正常值正常是0~8,黄疸分生理性和病理性。
生理性黄疸特点为:新生儿在生后2~3天开始出现黄疸,4~5天最明显,7~14天自然消退,(早产儿时间长可以长一些,可达3个星期,最多不超过4个星期,)血清胆红素一般在68.5~85.5mmol/l.最高不超过205.2mmol/l.黄疸出现过早,过重,消退延迟,退而复现或。
新生儿黄疸正常指数是多少?
首先看看黄疸的原因!验血348换算成经皮测黄疸超过20mg/dl了按说该换血了!!!!如果原因是溶血性黄疸一般很高!!降至2mg/dl即你说的34.2就正常了!!!黄疸值太高可引起胆红素脑病影响智力!一般发生在7天以内!!!!
初生婴儿黄疸值对照表 由于婴儿出生之后黄疸太过常见,因此对婴儿黄疸,小编们需要了解清楚,尤其是对于早产儿的黄疸更需要了解,关于婴儿黄疸值的对照表。 1、足月婴儿黄疸正常值为12.9毫克每分升,也就是代表100毫升的血液中,胆红素的水平低于1。
生理性黄疸的特点: (1)在生后2~3天起出现并逐渐加深,在第4~6天为高峰,第2周开始黄疸逐渐减轻。 (2)黄疸有一定限度,其颜色不会呈金黄色。黄疸主要分布在面部及躯干部,而小腿、前臂、手及足心常无明显的黄疸。若抽血测定胆红素,足月儿在黄。
意见建议: 对于宝宝的黄疸值如果是8.0的话,就是可以出院的,可以口服茵栀黄颗粒来进行治疗。 1.生理性的黄疸是出生后2到3天出现,七天左右达高峰,半个月左右开始消退的。如果是宝宝半个月以后没有消退,就是需要考虑是病理性的黄疸。2。.
生理性黄疸的特点: (1)在生后2~3天起出现并逐渐加深,在第4~6天为高峰,第2周开始黄疸逐渐减轻。 (2)黄疸有一定限度,其颜色不会呈金黄色。黄疸主要分布在面部及躯干部,而小腿、前臂、手及足心常无明显的黄疸。若抽血测定胆红素,足月儿在黄。
新生儿检测黄疸 多少才算正常值?
新生儿黄疸分为:病理性黄疸和生理性黄疸 一.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2~3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
黄疸正常参考值:足月儿
生理性黄疸的特点: (1)在生后2~3天起出现并逐渐加深,在第4~6天为高峰,第2周开始黄疸逐渐减轻。 (2)黄疸有一定限度,其颜色不会呈金黄色。黄疸主要分布在面部及躯干部,而小腿、前臂、手及足心常无明显的黄疸。若抽血测定胆红素,足月儿在黄。
黄疸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分为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通常新生儿在出生两天后,就可以用肉眼看出皮肤有点黄,在3~5天到达高峰,7~10天多半就会消失,这时黄疸指数(血清胆红素值)一般不超过15mg/dl就属正常范围.如果.黄疸指数升得太高,有15mg/d。
病情分析:新生儿黄疸的正常值是以血清胆红素为参考指标的,只要足月儿不超过204μmol/l(12mg/dl),早产儿不超过255μmol/l(15mg/dl)即为正常。另外,生理性黄疸的孩子除了皮肤黄染外,在食欲和精神方面都没有多大影响,而且一般在一个月内。
【一】如何帮0-1岁宝宝选择玩具-新生儿护理
很多父母都面临给宝宝选择玩具的烦恼,有时觉得随便给宝宝就算了,觉得她们根本不懂得玩耍,但父母如果给宝宝选对了玩具,可以激发她们的潜能和提高他们的智力,让她们用自己独特方式来认识周围的时间,也能积极地吸收周围环境中的信息。
适合0-2个月宝宝的玩具
0-2个月 摇响玩具(拨浪鼓、花铃棒等) 摇动拨浪鼓,让宝宝寻找声源 听觉能力
让宝宝抓握拨浪鼓,摇动 精细动作、因果关系
音乐玩具 让宝宝倾听声音 听觉能力 愉悦情绪
活动玩具 吸引宝宝的视线,追随玩具的活动 视觉能力
镜子 让宝宝照镜子,观察自己 自我意识
悬挂玩具 悬挂在床头,能吸引宝宝的视线,发出声音 视觉、听觉能力
图片(人像、有一定模式的黑白图片) 悬挂在床头或贴在墙上让宝宝观看 视觉能力
3-4个月
给这个年龄段宝宝提供的玩具要特别注意安全。首先,油漆和材质要无毒,以免宝宝把玩具放入嘴里时发生危险;其次,玩具里的小珠子和缝上去的装饰品要不易脱落,玩具的大小不能小于宝宝的拳头,以免被宝宝误食引起窒息。
从3个月开始,宝宝可以初步分辨各种颜色,对彩色(特别是黄色和红色)感兴趣。给宝宝提供色彩鲜艳的玩具,可以促进宝宝辨色能力的发展。
【二】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表现及治疗方法-婴儿常见病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指脑血管破裂导致血液外流至颅腔,一般新生儿颅内出血无明显症状,及时发现治疗是决定预后的关键因素,所以家长一定要仔细观察宝宝的任何异常情况,一起来看看关于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表现及治疗方法吧!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表现
1、神智改变:烦躁不安、激惹、嗜睡,重者昏迷。
2、呼吸节律不规则,甚至呼吸暂停。
3、颅高压:前囟隆起,血压增高,抽搐,角弓反张,脑性尖叫。
4、眼征:凝视、斜视、眼球颤动等。
5、瞳孔不等大和对光反应消失。
6、原始反射减弱和消失。
7、不明原因的低体温、贫血、黄疸、频繁呼吸暂停及休克等应注意颅内出血的发生。
新生儿颅内出血根据不同的出血部位,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各类型颅内出血的特征性表现主要如下:
1、硬脑膜下出血
主要由于小脑幕或大脑镰撕裂所致。轻微出血无症状;严重出血者生后即出现不安、尖叫、双眼凝视、限局性惊厥、限局性肢体运动障碍;病情危重者呼吸节律不整或呼吸暂停、惊厥严重。轻症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可因形成硬膜下积液或慢性血肿而导致限局性脑萎缩、局灶性惊厥。
2、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常为桥静脉破裂所致。突出表现为易激惹,可伴惊厥发作,多数预后良好,少数因蛛网膜下腔粘连而出现脑积水。
3、脑室旁脑室内出血
多见于早产儿。据头颅b超或ct分为4度。ⅰ度:脑室管膜下出血。ⅱ度:脑室内出血,脑室无扩大。ⅲ度:脑室内出血伴脑室扩大。ⅳ度:脑室内出血伴脑实质出血。多在3天内发病,75%属ⅰ、ⅱ度出血,临床无明显症状,预后良好。出血严重者神经系统症状进展快,出现昏迷、惊厥、呼吸不规则或暂停、循环衰竭,可危及生命。存活者 遗留脑积水或其他神经系统后遗症。
4、小脑出血
病情常急剧恶化,严重出血病例由于出血压迫脑干而致严重呼吸功能障碍。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
应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减少搬动。如因特殊情况(急诊检查及手术治疗等)需搬动病儿,应保持头部固定。对于昏迷病儿应置于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高热时应及时降温。如头痛、烦躁者,可给予适当镇静药。注意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足够的热量供给。对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应注意纠正低血压,将血压提至适当水平。
2、对症治疗
对于严重症状应及时处理,如积极抗惊厥和控制脑水肿、颅内高压等。抗惊厥常用氯硝西泮、水合氯醛、苯巴比妥及苯妥英钠等。脑水肿的处理常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颅内高压者可静脉推注脱水剂或利尿药。
3、病因治疗
针对不同病因给予相应处理。如对于血小板减少所致者应及时输注血小板或新鲜血;对于血友病应输注ⅷ或ⅸ因子;感染所致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低凝时应选用有效抗生素及抗纤溶药物;对于维生素k缺乏症应输注维生素k和凝血因子复合物或新鲜血等。
4、腰椎穿刺
反复腰穿放脑脊液适用于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及小儿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减少脑积水的发生。但如患儿头痛剧烈、呕吐频繁或极度烦躁甚至已出现脑疝的早期征象,则应禁忌腰穿,以免诱发脑疝。
对于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通常每次可放脑脊液量3~14ml。起初可每天腰穿一次,当颅脑ct或b超显示脑室明显缩小或每次腰穿流出脑脊液<3~5ml时,则可改为隔天一次或间隔更长时间,直至脑室恢复正常大小。总疗程一般为2周至1个月。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需要有超声的动态监测。
5、硬膜下穿刺
适用于大脑半球凸面硬膜下血肿的治疗,前囟未闭时尤为适用。穿刺成功后应让液体自动流出,而不要用空针抽吸,每次流出的液体量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15ml),否则可能诱发再出血,甚至导致死亡。穿刺的间隔时间取决于硬膜下出血量或颅内压,一般可每天或隔天穿刺1次。两侧硬膜下血肿者,每天只穿刺一侧,交替进行。
6、手术治疗
若出血量较大,脑实质症状严重或出现脑疝等危险症候,应早期进行手术,清除血肿。一般病例则应待病情稳定后再行脑血管造影及手术,包括清除血肿和对局部畸形血管的处理等,通常以发病后2周左右实施为宜。对大脑凸面桥静脉出血引起的硬膜下出血,多数可经反复硬膜下穿刺引流治愈,少数需手术治疗。对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并发脑积水的治疗,主张反复腰穿放适量脑脊液或加用药物治疗如乙酰唑胺、呋塞米或甘油等,以减少脑脊液的生成,如无效时再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7、介入治疗
近20年多来,介入疗法迅速发展,使一些不能手术或手术困难且危险大的病变得到了治疗,提高了疗效。目前所用血管内栓塞材料可分为固体栓塞剂与液体栓塞剂。前者包括微球、吸收性明胶海绵、聚已稀醇、手术丝线、弹簧钢圈、球囊等,它们主要是靠血流冲击作用将栓塞微粒送入供血丰富的病变区,将脑动静脉畸形或富血管肿瘤的供血动脉分支堵塞。后者主要有硅塑胶液与α-氰基丙烯酸酯两类。临床上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适当的栓塞剂与方法,如对于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或其他颅内外动静脉瘘,宜行可脱性球囊血管内栓塞治疗。
8、康复治疗
ich一旦病情稳定即应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被动运动和功能训练等。有肢体瘫痪者应尽早开始瘫痪肢体的被动运动;有失语者应坚持早期进行言语训练。尽早让患儿取坐位和站位,不能独坐可先扶坐,坐位有困难者可先采取半坐位,不能独站可先扶站,开始可每天数次,每次数分钟,以后逐渐延长康复训练的时间。此外,还可辅以针灸、推拿、理疗等,以减轻神经损伤后遗症。
以上就是关于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表现及治疗方法介绍,不同病因的颅内出血预后情况不一样,不过如果及时治疗,恢复健康的几率就越高。
【三】正确认识宝宝漾奶和吐奶-新生儿护理
正确认识和区别婴儿的漾奶和呕吐,对每一位初当乳母的人来讲是很重要的。
婴儿漾奶
漾奶是指喂奶后随即有1~2口奶水返流入嘴里从嘴边漾出。也有少数情况是因为乳母在喂奶后不久给婴儿换尿布而引起漾奶。一般情况下,这不会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所以可视为正常现象。随着月龄的增长,6个月内婴儿漾奶会自然消失。
婴儿吐奶
吐奶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现象。吐奶也可称喷奶,不同于漾奶,是由于消化道和其他有关脏器受到某些异常刺激而引起的神经反射性动作,呕吐时奶水多是喷射性地从嘴里、甚至鼻子里涌出的。
吐奶的原因较复杂。新生儿呕吐与其他年龄婴儿不同,这与新生儿消化道解剖、生理特点有很大关系。新生儿胃容量小,呈水平位,而且胃的入口贲门括约肌发育差、较松弛,而出口的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较紧张,形成出口紧入口松,奶水容易返流引起呕吐。一旦遇到喂养和护理不当,如喂奶次数过多,喂奶量过大,乳母乳头过大、凹陷,或用奶瓶喂奶时橡胶奶头孔眼过大,致使婴儿吸奶过急;或喂奶后让婴儿平卧,或者过多、过早地翻动婴儿,都容易引起婴儿吐奶。这种吐奶在改进喂养和护理方法后即可防止,所以也不算病态。
另外,一些疾病也可以引起婴儿吐奶,如食道和胃肠道的先天畸形、肠梗阻等。新生儿患脑膜炎、败血症和其他感染也可以出现吐奶,这些疾病引起的吐奶常较剧烈和频繁,且不是一两天能恢复的。所以遇到新生儿吐奶时,要仔细观察每天的吐奶次数,大小便怎样,有没有腹胀、发热或精神不好等症状。当吐奶又伴有其他症状,或每天吐奶次数在2~3次以上时,应及时到医院让医生检查。
苏ICP备2022030739号-2 All rights reserved. 孕妇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