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休闲娱乐

有关戏剧的文学常识

2023-09-10 18:34:01人气:20

1.中国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是百戏,汉代又叫角斗戏。

2.中国古代最早的戏剧是汉代的《东海黄公》。

3.目前唯一能看到的南戏剧本是《张协状元》。

4.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乐舞节目《踏瑶娘》反映了女性的痛苦生活。

5.唐宋时期的大众参军源于秦汉时期的乐舞和优越感。

6.宋元时期的南曲统称南曲,盛行于元明时期。

7.中国民间最早的戏剧是宋代的勾栏。最大的剧院能容纳数千人。

8.梨园是唐玄宗执教宫廷歌舞的地方。后来戏曲演员被称为梨园弟子。

9.元曲是杂剧和散曲的总称,两者都采用北方曲作为演唱形式。

10.白朴的《梧桐雨》第一次把唐明帝和杨贵妃的故事搬上了舞台。

11.《琵琶记》的主角是蔡博业和赵武娘,作者是高则成。

12.清朝乾隆年间,朝廷设立“扶南”来表演戏曲。

13.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代表作品分别是《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墙头马上》。

14.王实甫的代表作是《西厢记》,其中张生和崔莺莺是媒人。

15.中国第一部传入欧洲的戏剧是纪的《赵氏孤儿》。16.中国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是同时代人。他的临川四梦是指《还魂记》,《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

17.《牡丹亭》中的两位主角是杜丽娘和刘梦梅。

18.清代最著名的戏剧作家是洪圣和孔,他们的代表作品分别是《长生殿》和《桃花扇》。

19.中国现代最受欢迎的戏剧是京剧,它主要是由西皮和黄儿结合而成,吸收了其他戏剧的优点。

20.乾隆末年,黄儿戏由三清、四喜、春台、合春四个徽州班带入北京,逐渐发展成为京剧。

21.京剧中的主要人物可以是生命,可以是纯洁,可以是结局,可以是丑陋。

22.在旧社会,被称为非专业演员和音乐人的歌剧爱好者被称为票友,而变成专业艺术家的被称为下海。

23.在旧社会,艺人偶尔会扮演自己原来行当以外的角色,这叫反串,而非专业演员或非类演员临时参加演出,这叫客串。

24.梅兰芳、程、荀慧生、尚晓云是京剧的前四名,马、谭、杨、奚晓波是京剧的前四名。

25.古时候培养戏曲艺人的机构叫班,戏曲艺人的行会叫梨园行会。

26.田汉的戏剧代表作有《名优之死》和《咖啡店之夜》;陈红的代表作是《终身大事》;郭沫若的代表作有《屈原》、《王昭君》、《虎符》;夏衍的代表作是《上海屋檐下》;曹禺的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北京人》;李健吾的代表作是《这不过是春天》。

有关戏剧的文学常识

扩展阅读

戏剧的基本特点有什么 关于戏剧的基本特点介绍

1.艺术的综合性,戏剧艺术应该遵循许多艺术门类的特点,这些艺术门类极其复杂,相互制约,具有多种审美价值。除了以身体艺术为基础的表演之外,它还包含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等,但戏剧不是各种成分的总和,它们在戏剧中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戏剧成为一门全新的独立艺术。

2.形象直觉,戏剧艺术是动作艺术还是模仿艺术?人的艺术在行动,人物必须有强烈的直觉动作。所以戏剧是演员在舞台空间的直观表现,通过舞台空间表现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事件”来感染人。

人物、环境、情节发展都是视觉表征,不像其他文学作品,必须经过阅读和想象,才能在头脑中间接呈现。

3.矛盾集中。戏剧的本质特征在于直接、集中地反映社会矛盾和冲突。没有冲突,就不会有戏剧。因为剧本受篇幅和表演时间的限制,剧情反映的现实生活必须浓缩成适合舞台表演的冲突。

剧本中的矛盾冲突大致分为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表演过程中,从冲突的时候就要吸引观众,冲突发展到最激烈的时候就叫高潮。这个时候剧情也是最吸引观众,最刺激的。

fc吞食天地2 游戏剧情

1.fc吞天地2是一款以三国为背景的战略游戏。

2.fc燕子天地2这款游戏以三国各章节为游戏剧情,有关云长过关、赵子龙长坂坡突围等各种丰富剧情。这个游戏可以根据不同角色的选择,用三国的剧情来体验这个游戏。

张家界传统戏剧 原来它的历史如此悠久

1.张家界传统戏剧是阳戏,是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县的地方传统戏剧,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张家界阳戏起源于清代中叶,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属于北路阳戏。

2.戏曲艺术历史悠久,魅力独特,群众基础深厚,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张家界阳戏历史悠久,起源于明末清初。它拥有悠久的巴楚文化艺术历史,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舞蹈,湘鄂渝黔边区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为张家界阳戏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张家界阳戏起源于永定十三都,即张家界市永定县轿子崖镇的西牛滩一带。当时没有戏剧,只有民间的曹太歌剧,由民间音乐组成。张家界阳戏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戏剧体系,有十多种唱法,如充满激情的张家界阳戏的导盘,充满悲愤和声音,宫调,欢快轻松的调调,滑稽幽默的金钱调调等。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孕妇堂 苏ICP备2022030739号-2 苏公网安备 320115020117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