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可以让宝宝使用零食或者玩具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对这种习惯有很好的改善效果。也要主动的告诉宝宝是不可以吃手的,让他逐渐的改善这种行为,尤其是不能在人多的地方做这样的动作。
随着孩子成长,建议妈妈要多关注孩子身体,大多数吃手的时候是主要起到安抚的方式,所以要安抚好孩子的情绪,这样更有利于孩子戒掉吃手的习惯。在孩子手放到嘴巴的时候,要及时的告诉孩子,注意孩子的行为。
如何培养一年级孩子的自理能力
培养一年级孩子自理能力的方法有:
1、从整理学习用品入手,培养孩子的学习自理能力;
2、从自我服务中培养孩子的自治、自理能力;
3、树立榜样,促进孩子自治、自理能力的形成;
4、父母要言传身教,为孩子做一个好榜样,孩子会不自觉地模仿家长的行为;
5、家长不要凡事包办,孩子能做的事情就放手让孩子去做,父母的包办行为会使孩子失去责任心;
6、让孩子体验成功,孩子通过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时,家长要给予积极肯定。家长的表扬与肯定会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其成功感和自豪感。
怎样跟孩子建立沟通
1、作为父母,我们与孩子交流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共情”,平说多对孩子说一些“共情”的语言,这样孩子才会觉得我们是理解他的。例如,父母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做到以下几点:
(1)孩子说话的时候,父母要安静地、专心地听孩子说话。
(2)和孩子沟通的时候,父母要及时回应孩子,例如使用“哦!”“原来是这样啊!”之类的语言,来回应孩子的语言或感受。
(3)父母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可以试着把孩子的感受说出来,例如对孩子说:“这件事情,令你觉得很伤心吧。”这样,孩子会觉得父母是理解他的。
(4)父母知道孩子的愿望后,可以用幻想的方法,去“实现”他们的愿望。例如,孩子想吃芒果,父母可以说:“真希望我现在能马上买到芒果给你吃。”
五、即使孩子的行为不正确,父母要制止,也要先接纳他的感受。例如,孩子和妹妹产生了矛盾,打了妹妹一下,父母可以说:“我知道你很生妹妹的气,但是,你不能用拳头来制止他,而是应该用嘴巴告诉她应该怎么做。”学会四招,可与孩子畅通无阻地沟通。
2、其实,父母和孩子沟通最重要的,就是学会与倾听孩子情绪的宣泄,理解孩子的感受。只要父母能做到以下几点,那么和孩子沟通就会容易得多了。
(1)问题具体化,很多父母都有一种坏习惯,就是喜欢语重心长地教育孩子,但是说出来的话,却又特别空洞,没有可操作性。例如,父母很喜欢对孩子说的:“你一定要努力学习”,对现在的孩子是没有教育效果,也没有益处的。因为这类型的话没有明显的可操作性,孩子不但把握不住,而且,还很容易令他造成心理紧张,产生焦虑感。建议:父母的正确做法,是把要沟通的问题直接而具体地说出来,例如告诉孩子要每天阅读,练字等等。
(2)父母还可以让孩子把目标分成一个个的小台阶,让孩子每一步都能具体而又容易达到目标。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还能把握住孩子思考和行动的方向。
?3、拓宽生活范围,有的父母非常溺爱孩子,平时舍不得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范围,更舍不得让孩子受一点点委屈。其实,父母的这种做法,会令孩子的生活半径变得很小,孩子的心理素质也会比较差,心理承受能力也弱,没办法承受太大的压力。建议:其实,孩子只有经过相应的生活体验,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而对孩子来说,想要做到感同身受,只有处于同样的情况和境遇。因此,父母要拓宽孩子的生活范围,让孩子多体验生活,这样,教育起孩子来,孩子才容易接受,并听得进去。
4、创造多种沟通渠道,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叫“对抗独立”,就是说,孩子遇到问题时,他首先会把攻击面,设定为与他最亲近的人。所以,父母与孩子沟通时,一旦提到一些孩子觉得不能接受的东西,孩子就很容易反抗,产生冲突。建议:父母与孩子沟通时,除了使用语言沟通外,还可以想一些另外的沟通方式,例如,和孩子写写信、发发邮件、互赠小礼物等等,这样不但可以引起孩子的兴趣,孩子和父母沟通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发生冲突。例如,我批评了卡卡后,很喜欢用便利贴写上几句心里话,再加上一句“妈妈爱卡卡”,然后贴在他的书桌上。他看便利贴后,无论原本有多大的怒气,都会很快消掉的。
5、根据孩子的性格进行沟通,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脾气,孩子也一样。有的孩子内向,有的孩子外向,这些都是孩子的天性。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那么,孩子不但不愿和父母沟通,还会产生逆反心理。建议:作为父母,我们不但要明白自己是什么性格类型,也要了解孩子是什么性格类型,然后根据孩子的性格类型,来和孩子进行沟通。
白眼狼的孩子怎么管教
孩子“三岁看老”,长大后会不会成为白眼狼就得看小时候,孩子的性格培养是从小就开始的,如果孩子有以下的这几种行为家长不加管教的话,白眼狼一旦养成,后悔则晚矣!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同,孩子取得的成绩也不尽相同。很多教育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
1、过度溺爱孩子,全家以孩子为中心。
好多家庭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以孩子作为中心,像在家里面吃饭这种很简单的事情,都是让孩子先吃,却不顾及家里面的老人,长期以来孩子就会认为这种理所应当,无意识中就会认为谁都要以自己为中心。当真正有一天,突然让孩子等着家里面的长辈一起吃饭,孩子就会认为自己不受大家的喜爱,一时半刻肯定无法接受。可是养成这种习惯又能怪谁呢?
对孩子有求必应,无论孩子提什么要求都会想尽办法来满足,而不懂适当的拒绝。如果哪一天当父母无法满足孩子要求的时候,孩子就会出现忤逆的性格,有时候甚至做出特别极端的事情。你以为自己对孩子无限制的满足就是爱,古人都知道遵守相应的法则规律,适当的时候要给孩子讲述一些规矩,这样孩子才会更好适应以后的生活。
2、父母只知道付出,没有教会孩子感恩。
父母爱孩子是本能,中国很多父母都是以儿女为中心活着,付出的太多,孩子却觉得理所当然。好多父母往往只知道关心孩子吃饱穿暖,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却忘了教孩子感恩。不知道感恩的孩子,父母为他付出的再多,在他眼里都是常态,一旦他眼里的常态被打破,就会心生怨恨。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孩子饭后推开饭碗就去看电视或去玩了,父母则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留给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生病,父母便细致入微地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甚至视而不见……在这种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习惯了接受家人给予的关怀与爱护,会认为家人对自己的爱是天经地义的,却不知道如何去爱家人、孝顺身边的人。有些父母对孩子没耐心,脾气暴躁。在那些父母对孩子没有耐心的家庭里,打骂是主要的教育方式。这些孩子将来必然有样学样,用同样的方式来回应当初父母对自己的行为,孩子这种行为固然是不对的,但是父母也要避免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免得将来悔之晚矣。
有些父母对老人不孝顺,经常忤逆。在家里对老人态度很差,总则给脸色他们,或者经常吵架。其实孩子是非常敏感的,看到父母这样子对待老人,那么他们心中也有了未来对自己父母的行为模式,那就是跟父母一样,同样态度恶劣,不孝顺。所以父母要想孩子将来孝顺,那么自己必须先做好榜样,在家里孝敬老人,尽心侍奉,将来孩子也会同样对待你,让父母能够安享晚年。同时,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和尊重别人也是很重要的事。如果父母一味的溺爱,孩子不懂回报,那么等他长大后又怎么会懂得孝顺自己的父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