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的成长伴随着父母的心,新生婴儿的出身总是让父母考虑很多的问题。比如:经常有家长担心:我的孩子双腿总是并不拢,是不是罗圈腿呢?那该如何判断婴儿是否患上罗圈腿呢?造成婴儿罗圈腿的原因是什么呢?婴儿患有罗圈腿该怎么办呢?妈网百科告诉你!
什么是婴儿罗圈腿
罗圈腿是人们对双腿呈“o”型或近似“o”的一种戏称。罗圈腿医学上叫o型腿,罗圈腿是一种不正常的骨骼发育畸形造成的。罗圈腿主要是:人的大小腿都是骨骼外侧肌肉多,内侧肌肉少,并且由于大腿曲线变化,从正面看,显得腿短,上下肢比例失调。在行走时,不易保持平衡,容易摇摆,形成鸭子步,步态难看。由于小腿膝关节下面向外突起比较多,给人的感觉就显得小腿很短。身体两侧的s型曲线被破坏,原本到膝关节应该内收的弧线消失,或者成为向外膨胀的曲线,视觉上就缺乏那种玲珑之美了。大小腿都显得很弯,腿部失去了笔直的曲线,整个人看上去少了几分挺拔。
而婴儿的罗圈腿就没有那么明显可以判断,我们不能直观的从外表上看。我们看婴儿的罗圈腿可能就是把婴儿的双腿向中间靠拢,双侧膝关节和踝关节之间的间隙超过10厘米,这样子可能就是婴儿罗圈腿。
婴儿罗圈腿的症状
新生婴儿的出身总是让父母考虑很多的问题。比如:经常有家长担心:“我的孩子双腿总是并不拢,是不是‘罗圈腿’呢?”那该如何判断婴儿是否患上罗圈腿呢?婴儿罗圈腿的症状到底有哪些呢?婴儿罗圈腿的症状早期以多汗、易惊为主要症状。新妈妈们都会发现,宝宝的腿总蜷缩着,即给他拉直后,可手一松,宝宝的腿又弯曲了。事实上,不足3个月大的宝宝,下肢的胫骨(膝关节以下的长骨)朝外侧弯曲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父母如何区分孩子的腿是不是正常蜷缩呢?
在这里,妈网百科给一种办法。家长可以让宝宝仰卧,然后轻轻拉直宝宝的双腿,让其脚跟处并拢,一般在正常情况下,宝宝的膝盖和踝关节也是并拢的;倘若膝盖分开超过了6厘米以上,家长就应该尽快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以尽早确诊是不是罗圈腿。
婴儿罗圈腿的原因
婴儿患有罗圈腿是诸多父母考虑的问题之一。而造成宝宝罗圈腿的原因有很多,如软骨营养障碍等,但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为多,具体的如下:
1、幼儿时患佝偻病所致。小儿佝偻病主要原因是缺乏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一方面是小肠吸收钙磷不足和肾脏排出钙磷增加,造成体内钙磷不足;另一方面是新骨生成障碍,不能钙化和已长成的骨骼脱钙。造成了婴儿罗圈腿。
2、骨骼生长发育阶段,受到特殊的生活习惯影响。佝偻病一般是由维生素d缺乏所引起的。维生素d缺乏时,钙、磷在肠内吸收减少,钙、磷减少,一方面机体在甲状旁腺调节下使已长成的旧骨脱钙(旧骨硬度降低),以弥补血中钙、磷不足;另一方面新骨由于缺钙而使骨质钙化不足而质地松软,肌肉关节松弛,直立行走时在重力作用下就会变形,导致了婴儿罗圈腿。
在婴儿罗圈腿的问题上,一般1岁以上儿童两足跟并拢,两膝关节距离在3厘米以下为轻度,3厘米以上为重度。幼儿和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骼就是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生长钙化的。当青少年和幼儿由于一些特殊习惯,骨骼受某种方向的肌肉拉力,长期持续作用就会使骨骼变形。例如双腿长期持续夹持物品,像骑马等活动,也会形成罗圈腿。要预防罗圈腿,从幼儿时就应注意预防佝偻病和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婴儿罗圈腿怎么办
在婴儿罗圈腿的问题上,一般1岁以上儿童两足跟并拢,两膝关节距离在3厘米以下为轻度,3厘米以上为重度。造成宝宝罗圈腿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软骨营养障碍等,但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为多。宝宝如有x形腿、o形腿,家长们也不必太过慌张,应该上医院寻求医师帮助。或者首先看是否缺钙,先补钙。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下运动锻炼来纠正或弥补。具体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压腿运动:通常采用对小孩子进行直压腿和侧压腿。
2、踢腿运动:看小孩是患了什么样的罗圈腿。o型腿采用小腿外踢法;x型腿采用小腿内踢法。
3、夹腿运动:让小孩的双脚、踝、膝同时靠拢夹紧,坚持数分钟后再放松。然后重复平时走路,注意他们的姿势。
如果宝宝的罗圈腿,两足跟并拢,两膝关节距离超过6公分的,那就需要到医院骨科求诊,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
如何预防婴儿罗圈腿
家长总是很担心孩子患有罗圈腿?“罗圈腿”主要是由于孩子缺乏维生素d,导致体内钙磷代谢异常,致使骨骼发育的障碍,到一岁左右会站、会走时,小腿受身体重量所压而呈弯曲状。所以说到底罗圈腿,就是因为缺少维生素d以及钙而引起的,所以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让孩子补充这两种物质就可以了。那么,如何预防婴儿罗圈腿呢?
一般新生儿出生之后,医生就会建议父母让宝宝补充一些钙剂。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太阳光来帮助宝宝吸收钙质。坚持母乳喂养也是避免佝偻病的好办法。因为母乳中含有丰富的钙质,而且极为容易被宝宝吸收,虽然牛乳中也添加了钙的成分,但是相比较而言,母乳更易被宝宝吸收,所以在宝宝出生时,肠胃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好的吸收才可以帮助宝宝健康的成长。
当宝宝1岁以上时,大部分的腿都已经伸直,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测量一下双腿之间的缝隙,两足跟并拢,两膝关节距离在3厘米以下为轻度,3厘米以上为重度。如果严重及时到医院骨科求诊,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当然,正常的喂养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不会导致宝宝出现佝偻病的,妈妈们不要因为这个过于担心。按照您的方法正常哺育我们的小宝宝就可以了。
罗圈腿遗传吗
罗圈腿遗传吗?一般不会遗传。
罗圈腿的患者,他们的下肢畸形,呈o型腿或者x型腿。男女青年如果得了症状,会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罗圈腿不仅影响着人的体型与健美,是人失去了体型美,而且还会造成行走不利,有时还会影响一些要参军、工作以致影响恋爱的人,有些人还会因为患有罗圈腿,而导致精神压抑,甚至悲观厌世。患有罗圈腿会有这么多的问题,那有人就会考虑到罗圈腿是否会遗传呢?
答案是不会的。罗圈腿一般来说是不会遗传的,罗圈腿是由于先天或者出生后缺钙引起的。比如:在怀孕期间孕妇缺钙严重,从而会导致出生的婴儿出现罗圈腿,鸡胸。串珠胸等。
其实小婴儿看起来都是有些罗圈腿(o型腿),而在真正医学上的o型腿都是指在孩子会站立行走后才去判断的。感觉孩子患有罗圈腿时多注意给孩子补钙。在给孩子补钙时,应注意尽量采取食补,要多吃含钙量高的食物,如骨、虾皮、骨头汤、鲜鱼、活虾、海带、牛奶和豆制品。当然还应该适当喝点鱼肝油和钙片,乳钙是补钙的最好方式之一,因为乳钙容易吸收,而且效果好。平时还多注意晒晒太阳,同时要补充维生素ad。
【一】新生婴儿拉肚子的原因都有哪些-孕前准备
每一位宝宝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每一位父母也都是希望自己的宝宝可以平安健康的长大的,而刚出生的宝宝肠胃非常的脆弱也是会造成宝宝拉肚子的,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新生婴儿拉肚子的原因都有哪些?
新生婴儿拉肚子的原因都有哪些?
造成宝宝的拉肚子的原因其实是有非常多的。
新生婴儿拉肚子,其实主要是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原因的。
一个是属于生理性拉肚子的原因,还有一个则就是属于病理性拉肚子的原因的。
生理性拉肚子的原因:
造成新生婴儿拉肚子的原因其实也是有生理性拉肚子。
这个主要就是因为,新生婴儿的肠胃功能发育的都是属于不完全的,妈妈对宝宝不同的喂养方法也是会造成宝宝排便的形状也是有会有一定的差异性的。
就比如说运用母乳喂养的宝宝,母乳喂养宝宝对于宝宝来说是属于比较的好吸收的,所以说,运用母乳喂养的宝宝也是非常的容易造成“假性拉肚子”的现象的。
一般来说,用母乳喂养的宝宝,一天的排便的次数是有10~15次的。而有的宝宝一天的排便次数只有1次。
运用母乳喂养宝宝,宝宝的大便的形状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宝宝的大便发黏并且是呈现金黄色的,而有的则是会呈现绿色并且包含许多白色颗粒以及黏液的。
但是,只要宝宝的精神好,吃奶也是正常,并且宝宝的体重的增长也是属于正常,那么,家长也就是属于不用担心。
病理性拉肚子的原因:
如果说宝宝是病理性拉肚子的原因,那么,则就是一定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的。
如果说对宝宝的喂养不当也是非常的容易引起宝宝腹泻的,比如说给宝宝泡的奶粉过浓了、或者说糖分太多了,又或者说是不适合宝宝的奶粉也都是会造成宝宝拉肚子的。当然了,如果说宝宝对奶粉中的蛋白质过敏也是会造成宝宝拉肚子的。
说到病理性宝宝拉肚子的原因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么,就是宝宝是不是感冒了。
感冒了拉肚子也是属于非常常见的腹泻的情况的。所有说,若是宝宝感冒了也是非常的容易造成宝宝拉肚子的。
对于宝宝拉肚子的原因其实还有一个就是病毒和细菌的感染。
对于刚出生的宝宝来说,宝宝的肠胃也都是还是属于比较的脆弱的,宝宝的肠胃的免疫功能自然也是属于比较的脆弱的,当肠道感染时,没有能力去减弱和中和细菌的毒力。可分为肠道内感染、肠道外感染。因病毒或细菌感染而造成的腹泻中最具挖根生的是肠道轮状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是秋冬季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由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占秋冬季节宝宝腹泻的70~80%,所以人们常把它称作秋季腹泻。传染性很强,能在家庭、幼托儿及儿科病房流行。发病时伴有呕吐、发热,若不及时处理可出现脱水症状,因此要格外注意。
【二】婴儿几个月穿鞋子最好-孕前准备
宝宝多大可以穿鞋
宝宝开始学会站立时,妈妈就要考虑给宝宝选一双合适的鞋子了。宝宝未满1岁,妈妈都没必要给宝宝穿鞋。宝宝大部分光着脚还是有好处,所以未学会站立前,最好不要给宝宝穿鞋,因为这个时候宝宝的脚、骨骼都正在发育中,过早的穿鞋会妨碍宝宝的以后走路的姿势。
宝宝学步初期如何穿鞋
宝宝学步初期宝宝刚开使学会站立,这个时候可以选底部薄且软的鞋子给宝宝穿,可以增加宝宝与地面的接触面积,锻炼宝宝的平衡能力,鞋子不宜过硬,不然宝宝穿起来会非常不舒服。
宝宝学步期
当宝宝处于学步期的时候,此时宝宝可以缓慢的走路,这个时候妈妈可以买前脚易曲折的学步鞋,鞋身软,这样容易曲折。宝宝才刚开始发育,脚骨的组织弹性大,脚也比较受到 伤害,学步期的时候也不要穿太硬的鞋子。
宝宝穿鞋不当的危害有哪些
育儿专家表示,大部分的宝宝由于家长的疏忽,穿鞋不当影响宝宝的脚步发育,危害到宝宝的走路姿势穿鞋不当的危害主要有哪些呢?
1、宝宝的鞋子挑选不当易增加宝宝扁平足的概率。如果一双鞋子没有足弓撑托,宝宝容易扁平足。因为足弓太平,到了宝宝长大时候,明显就会感觉到不适。走路的姿势也会非常的难看。
2、影响宝宝脚部育。宝宝脚还没发育全,各方面的功能还不像大人一样完善。宝宝的脚主要是靠软骨支撑,一旦穿鞋不当,就容易造成脚部形。鞋子太紧不好,容易勒紧宝宝的脚,太松了也容易使宝宝穿鞋易跌倒。
3、宝宝穿鞋不当易影响宝宝食欲。太紧的鞋子会阻碍宝宝的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易出现挑食的情况,导致宝宝营养不良。
怎样给宝宝挑选合适的鞋子
孩子的脚不是成人脚的缩小版,他们的脚骨是钙化的软骨,骨组织的弹性大,易变形,一双合适的鞋子,决定了宝宝正确的走路姿势。
宝宝的脚容易卷曲,给宝宝挑选鞋子时一定要让宝宝试穿,才可以挑到适合宝宝的鞋子。同时宝宝穿上鞋以后,一定要让宝宝的后脚贴住后帮,或者后脚离后帮有一指宽。那么挑选宝宝鞋子时,鞋子越软越好吗?宝宝跳鞋一定要注意下面4点:
第1点: 宝宝鞋面(尤其是头部)不能太软,否则难以抵抗硬物对脚趾的冲撞,小宝宝走路有用脚踢东西玩的习惯,过软的鞋面既不结实,又不安全。不过,脚背处的鞋面要柔软些,以利于脚部的弯折。
第2点:后帮应支撑包裹脚踝,减少脚在鞋内的移动。婴幼儿足部70%是软骨让小脚极不稳定,并且敏感脆弱,掌握平衡稳定的能力不强,鞋后帮如果太软,就会左右摇摆,尤其在快速行走时,容易引起踝关节及韧带的损伤,也可能会养成不正确的走路姿势。
第3点:鞋底要轻,柔韧有弹性,过软不但不能有效地支撑脚掌,时间长了,反而会使宝宝的脚产生疲劳感。
第4点:鞋的舒适感除了来自合适的软硬度外,还取决于鞋底的弯折部位,科学的弯折部位应位于脚前掌的趾关节处,即鞋前段三分之一处弧线弯折槽的设计,由脚跟至大脚趾做正确的足部运动,并沿着断面脚掌更容易弯曲。
宝宝需要多久换一次鞋子
宝宝小时候发育都是非常快,一般过几个月衣服都不合穿了,更何况是鞋子。那么什么时候给 宝宝的换鞋是最好的呢?一般来讲,2岁以下的宝宝,每半年就会涨半号,妈妈最好3个月一次检查宝宝的鞋子是否合脚。
平时妈妈只要多留意宝宝走路姿势,如果宝宝可以在地面上轻松地行走,这个时候妈妈就要检查宝宝的鞋子是否磨平了。如果是,也要给宝宝换鞋了,避免摔倒。
哪些情况宝宝不需要穿鞋
宝宝脚部发育需要一个过程,刚开始走路时足弓都会比较平。宝宝开始走路时不一定需要每时每刻都穿鞋子。哪些情况下宝宝不需要穿鞋呢?
宝宝不需要走路时,没有外出可以不用穿鞋。宝宝的脚部的汗腺不发达,如果一直被鞋子捂着,不利于宝宝排汗,甚至感到不适应。
宝宝不会走路时,可以不用穿鞋。宝宝的脚部才刚刚开始发育,过早穿鞋会对脚部发育有阻碍,影响足骨发育,很容易造成宝宝扁平足。
【三】婴儿正常体温是多少-孕前准备
婴儿正常体温是多少呢?一般来说,正常小儿的基础体温为36.9℃~37.5℃。一般当体温超过基础体温1℃以上时,可认为发热。其中,低热是指体温波动于38℃左右,高热时体温在39℃以上。连续发热两个星期以上称为长期发热。上述基础体温是指的直肠温度,即从肛门所测得,一般口腔温度较其低0.3℃~0.5℃,腋下温度又较口腔温度低0.3℃~0.5℃。
婴儿正常体温是多少
测量体温一般常用3个部位,即口腔,腋窝及肛门.正常体温在肛门处为36.5℃~37.5℃之间;在口腔处为36.2℃~37.3℃之间;在腋窝处为35.9℃~37.2℃之间。通过测量后,凡超过正常范围0.5℃以上时,称为发热。
人们常说一岁以内的婴儿体温在37.5℃以下都属正常。原因是婴儿大脑内控制体温调节的中枢发育尚未成熟,也就是控制体温能力不够强,致使婴儿的体温会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炎热天气或包裹过多,体温会轻度升高,但不应超过37.5℃。寒冷天气或温度较低的空调房间,体温可降至36℃或再低些。
在炎热的夏季,气温很高,婴儿自身调节体温的能力又差,妈妈抱着婴儿时热气不易散发,使体温升高。但是这种发热一般时间不会太久,再给孩子放在凉爽的地方,稍微扇一扇,给孩子饮一些清凉的水果汁,或给孩子洗个温水澡,几小时后体温就会降到正常。在冬季,如果室内温度过高,婴儿又包裹得过多,也会使婴儿体温升高。
婴儿体温37.5度正常吗
每个人一天之内的体温会随着身体和生活状况而改变。进食、活动后体温会有轻度升高,且活动量与体温升高呈正相关。为了了解本身体温状况,建议测量基础体温。
1、对新生儿来说,体温不超过37.5℃都是正常的。由于新生儿包括大脑在内的脏器功能不成熟,自身控制体温能力有限,稍裹多些,体温会升高,有时可达38℃。体温“稍高”应与基础体温相比才有意义。所以,平时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基础体温(安静状况下的体温),年龄越小,基础体温相对偏高。
2、基础体温指的是清晨睡醒,还未起床活动前的体温。此时人体代谢最低,的体温也相对最低。了解基础体温很有用。
3、当你亲吻或触摸孩子的前额时,如果感到比较热,就说明孩子可能发烧了。从医学角度讲,虽然每个孩子的基础体温不同,正常体温可波动于35.5℃~37.5℃之间,但是超过37.5℃就应该认为孩子发烧了。但并不是说孩子体温超过37.5℃就一定是发烧。由于每人的基础体温不同,有些人基础体温为35℃;有些人为37℃,甚至37.3℃。
婴儿体温多少度算发烧
一般家庭和医院都是测量腋下温度,不论大人小孩,书上说正常体温36到37,低热是37.5以上开始算,39度以上高热。大于37 且小于37.5只能说因人而异了,总之测量体温要把腋下擦干,不要捂在被窝里那样不准。
1、量体温一般常用3个部位,即口腔、腋窝及肛门。正常体温在肛门处为36.5℃~37.5℃之间;在口腔处为36.2℃~37.3℃之间;在腋窝处为35.9℃~37.2℃之间。通过测量后,凡超过正常范围0.5℃以上时,称为发热。不超过38℃称为低热,这时爸爸妈妈就需要警惕了,需要注意护理、物理降温,以及选用一些安全的儿童药帮助宝宝退烧。而超过39℃者为高热,这时需在前者的基础上,联合西药,精神状态不好的话,需要及时带宝宝去医院就诊。
2、婴儿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稳定,新陈代谢较旺盛,体温较成年人稍高。一天中的体温也有波动,安静时体温较低,活动时体温较高,清晨2~6时体温最低,下午2~8时体温最高,波动幅度约为0.6℃左右。
3、体温“低”,其实也是正常,但前提是稳定,也就是说只要能稳定在这个范围就没有什么问题,婴儿体温受机体内外各种因素影响时时会自我调节的,但你一定要注意孩子的保暖,以免孩子感冒发烧。
4、当孩子体温低于38.5℃时,最好是多喝开水,配合一些小儿专用的中成药,同时密切注意病情变化,或者应用物理降温方法;若是体温超过38.5℃时,可以服用西药退热,目前常用的西药退热药有扑热息痛、小儿泰诺林、美林等,但是最好在儿科医生指导下使用,且注意西药的用量,避免过量使用对孩子肝肾的伤害。
婴儿发烧38度怎么办
宝宝在7、8个月的时候,因为从母体中带来的免疫力已经逐渐散去,抵抗力下降了,都会有1、2次发热的,这是正常的。从某种角度说,发烧并不是一件坏事,专家认为发烧可以增强免疫力。所以家长不要因为孩子发烧太着急,只要控制孩子的体温不要过高,引起高热惊厥就不会有大问题。
1、一般情况下,婴儿发烧在38.5℃以下不用退热处理,选用物理降温;38.5℃以上应采用相应的药物退热措施。 物理降温:温水擦浴,用毛巾蘸上温水(水温不感烫手为宜)在颈部、腋窝、大腿根部擦拭5~10分钟。亦可用市售的“退热帖”贴(或家用冰袋)在的前额部以帮散热降温。药物降温:以上措施不明显时,可口服退热药。
2、多饮水,吃流质饮食,如西瓜汁等,以保证机体足够的能量及水分。
3、多通风,注意散热,衣着宽大,忌用棉被包裹。夏天可使用空调,室温控制在27℃左右,注意定时开窗通风,使房间空气对流。
4、多睡觉,保证充足的睡眠可益于疾病的恢复。用药过程中,家长要注意给孩子服用一类退烧药的时间别太长,发烧超过两天最好换用另一类药。服用,一天不能超过4次,每次间隔最少4小时。美林、泰诺林退高烧比较好。如果孩子发烧达38.5度以上用美林退热比较快,如果38到38.5之间用泰诺林比较好。如果是低烧这两种都不要用,用一般的退烧药就可以。像一般酚黄那敏等宝宝感冒药也都有退热效用的。
婴儿发烧怎么退烧
婴儿发烧怎么退烧呢?婴儿体温中枢发育尚未完善,遭遇呼吸道感染、过敏、接种反应等都会出现宝宝体温升高的情况,但又不能乱用药。那么当宝宝发烧或高热不退时,妈妈该采取什么措施帮助宝宝降低体温呢?
1、温水洗澡
洗澡能帮助散热。如果宝宝发烧时精神状态较好,可以多洗澡,水温调节在27~37摄氏度。注意不要给宝宝洗热水澡,否则易引起全身血管扩张、增加耗氧,容易导致缺血缺氧,加重病情。
2、35%酒精擦浴
酒精能扩张血管,蒸发时会带走大量热量,婴幼儿发烧时可以以此帮助降温。准备75%的酒精100毫升,加温水等量,保持温度在27~37摄氏度左右,不能过冷,否则会引起肌肉收缩,致使热度又回升。酒精擦浴时,用小毛巾从宝宝颈部开始擦拭,从上往下擦,以拍擦方式进行,腋 窝、腹股沟处体表大动脉和血管丰富的地方要擦至皮肤微微发红,有利于降温。注意宝宝胸口、腹部、脚底不要擦,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3、热水泡脚
泡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不适。宝宝发烧时泡脚的另一妙处在于能帮助降温。泡脚可以用足盆或小桶,倒入2/3盆水,水温要略高于平时,温度在40摄氏度左右,以宝宝能适应为标准。泡脚时妈妈抚搓宝宝的两小脚丫,既使血管扩张,又能减轻发烧带来的不适感。
4、冰袋冷敷
可以去商店购买化学冰袋,使用时放冰箱冷冻,由凝胶状态变成固体后取出,包上毛巾敷在宝宝头顶、前额、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可以反复使用。也可以家庭自制冰袋:用一次性医用硅胶手套装水打结放冷冻柜,冻成固体后取用。如果觉得冰块太冰的话,可以在冰袋半冰半水的状态就取出,包上毛巾给宝宝冷敷。
5、冰枕
宝宝高烧时可以做个冰枕给宝宝枕着,既舒服效果又好。去医院买个冰袋(不是热水袋)。把冰块倒入盆里,敲成小块,用水冲去棱角,装入冰袋,加入50~100毫升水,不要装满,2/3满就可以,排净空气,夹紧袋口,包上布或毛巾放在宝宝头颈下当枕头。待冰块融化可重新更换,很快宝宝的体温会降下来。
苏ICP备2022030739号-2 All rights reserved. 孕妇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