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孕前准备

儿童拉肚子拉水怎么办

2020-06-27 00:00:00人气:40

儿童是一个值得得到特别保护的人群。儿童的一切都需要依赖父母。儿童这个时候还不具备很好的表达能力,患病了就只会哭闹不止,但是具体哪里难受却无法表达清楚。特别是儿童拉肚子更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那么儿童拉肚子拉水怎么办呢?

一、婴儿阶段的腹泻,妈妈要忌口,不吃橘类水果

一般来说,宝宝拉稀水普遍发生在新生儿阶段,特别是三个月之内的婴儿,腹泻很常见。

纯母乳喂养阶段的宝宝拉肚子,首先要调整妈妈的饮食忌口,一般足月出生的宝宝吃纯母乳的情况下,任何身体的不适最直接的原因来自于妈妈,因此,妈妈一定要忌口,不吃橘类青枣等容易引起宝宝腹泻的食物。

小淘气满月后的某天,小编吃了好几颗青枣,结果宝宝当天就拉出绿色水状的稀水,好在我及时更换成苹果,第二天下午宝宝就恢复正常了。

妈妈一定要记住哦。

二、添加辅食后的宝宝拉稀水,是食物添加不当,引起的肠胃不适

此时,妈妈要首先要弄清楚,宝宝拉稀水的当天或者前两天有没有添加新的辅食,宝宝肠胃娇嫩,任何新添加的辅食,都有可能引起肠胃不适,导致拉稀水。

弄清楚之后,先辅食减半观察两天,如果拉稀水症状有所缓解,那么辅食可以继续吃,如果症状没有缓解甚至加重了,要立刻停掉观察,根据情况好坏决定要不要去医院。

拉稀水的宝宝,可以多吃苹果,苹果里面的果胶,可以有效吸收稀水,让大便成形。

三、纯人工喂养的宝宝拉稀水,奶粉的冲泡有学问

如今很多宝宝都是由外婆或者奶奶带大的,老人总会担心奶粉泡的太稀,宝宝会喝不饱或者说没营养,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奶粉冲泡看似简单,其实大有学问,奶瓶是否干净,奶粉的稀稠,奶量的突然增加,奶温过高或者过低等都会导致宝宝肠胃无法及时适应,引起腹泻,拉稀水。

如果是奶粉引起的拉稀水,一定要调整冲奶的习惯,严格按照奶粉罐上面的冲泡方式进行,不可擅自增减。

四、病菌引起的拉稀水,最好上医院就医

正常食物引起的肠胃不适,宝宝拉的稀水没有什么明显的刺鼻的异味,而且稀水形状跟自来水的状态差不多。如果宝宝拉的稀水是浑浊的甚至是糊糊状的,且带有十分刺鼻的腥臭味,多半就是细菌感染所致,最好上医院就医。

小淘气三个月大的时候,有一次腹泻,连续拉了三天不见好转,去医院给开的益生菌,喝了两天就见好转。

五、宝宝拉稀水,妈妈需要知道的一些护理小常识

1、给宝宝多喝水。宝宝拉稀,带走体内大部分水分,所以很容易缺水甚至脱水,这时候,一定要及时补充足够的水分,不要用果汁代替。

2、母乳喂养的宝宝要保证充足的奶水。妈妈的奶水是保护小宝宝肠胃的最天然的食物,而且躺在妈妈怀里喝奶,也能给宝宝力量和安全感,此时妈妈要多抱抱宝宝,给他正常喝奶

3、宝宝拉稀水,反复刺激小屁屁,妈妈一定要注意小屁屁的护理,防止红屁股,每次拉稀玩,要及时用温水清洗。严重红肿的话,清洗后自然晾干,涂上红屁股专用膏。

4、切忌腹泻药的乱用和滥用。宝宝太小,不能给ta喝治疗腹泻的药。

5、平时注意宝宝的冷暖,不能让肚脐着凉,晚上睡觉,一定要盖好小肚脐。

6、拉稀水期间,洗澡时间不宜过长,防止着凉加重拉稀水症状。

7、宝宝拉稀水痊愈后,至少过20天,再下水游泳,防止二次腹泻。

六、宝宝两岁前没有清晰的辨别能力和表达能力,妈妈要特别留心

0-4个月,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夏季炎热要护好肚脐,冬季要护好足底

4-12个月,宝宝会爬会用手抓东西了,留心孩子,防止不卫生的东西入嘴

1岁-2岁,宝宝会走会跑了,留心孩子,不宜出现在拥挤混乱的场所,防止病毒感染,可以选择清幽的公园,宽广的海边或者河边,但是一定要注意安全

本文详细介绍了宝宝拉肚子需要采取的措施和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如果你是一位儿童的父母,如果你家里的孩子出现了拉肚子拉水的情况,那么你最好是认真阅读一下本文内容,学会正确应对宝宝拉肚子,这样就可以让你轻松解决宝宝拉肚子的问题。

延伸阅读

【一】儿童牛奶-孕前准备

牛奶和酱油是很常见的,据说都是商家用来骗钱的,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吧!

当妈后,总希望给娃最好的,吃的更不例外。

也因此,我们逛超市时常常优先选择“儿童专用”的,比如儿童奶酪、儿童牛奶、儿童酱油……

但这些真是“专为儿童设计”的吗?能“有益儿童生长健康”吗?能放心给孩子吃吗?

今天,豆苗妈就好好说说“儿童专用食品”这事儿~

1、儿童牛奶

不少家长一看到“儿童牛奶”眼就冒绿光,觉得营养肯定比普通的好。

其实不然。

为了吸引孩子,“儿童牛奶”里都会添加糖等甜味剂和增香剂。

孩子的味觉比大人敏感,而且天生喜欢香甜味道,一旦喝了这种甜味奶,就很不愿意再接受不甜的奶。

而这些额外添加的糖,不仅容易让孩子长蛀牙,还容易增高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除了糖之外,有些产品还会加入各种香精调味,让孩子更喜欢,但这些对孩子的健康毫无益处。

其实,豆苗妈也跟大家说过,1岁以后的孩子,选择新鲜健康的巴氏杀菌乳,或是没有调味的灭菌乳反而更健康。想了解更多,可戳:奶粉要吃到几岁?跟你想的不一样!

2、儿童奶酪

为了配合孩子口味,儿童奶酪中会添加大量脂肪、奶油、糖和其他添加剂,这些成分吃多了对孩子都不好。

而且,除了极少数新鲜奶酪含盐量较低外,大部分奶酪在制作过程中都要加入大量的盐。

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中建议:

7~24月龄婴幼儿的钠摄入应不超过350~700mg/d,相当于0.9~1.8g盐。

这时候的宝宝身体各个器官还没发育成熟,吃盐太多容易损害肾脏功能。

但上图的奶酪,100g里就含有420mg的钠,再加上日常饮食中宝宝摄入的钠量,已严重超标。

豆苗妈建议,如果真想给孩子吃奶酪,最好等1岁以后,并且奶酪的配料表上成分越少越好。

3、儿童肉松

大家一听到“肉松”这2个字,就觉得有肉,对孩子好。

但你知道吗?肉松≠肉。

为了降低成本,厂家会用价格只有猪肉1/10的豆粉来增加重量;而为了增加销量,他们还会在炒制时加入大量的油、糖、盐和酱油。

这样一来,它就变成了不健康的食物。

豆粉中含的蛋白质太高,而且肉松中的调味料太多,口味太重,这些都会增加宝宝肾脏的负担。

我们知道,1岁以内的小朋友不适合吃调味过的食物,1岁以上的小朋友也尽量避免重口味的食物,以培养清淡饮食的好习惯。

如果情况允许,豆苗妈建议大家自己在家做肉松,既不复杂,还可以控制油脂、砂糖、盐和其他调味料的用量,让宝宝吃到高质量又放心的纯肉松。

4、儿童酱油

很多儿童酱油都宣称专为儿童酿造,低盐淡口味、营养丰富,能有效增强儿童食欲,但说出山路十八弯来,它还是一瓶酱油。

而且,某些牌子的儿童酱油含钠量严重超标,但实际上,1岁以下的宝宝不需要额外吃盐,也不需要酱油。

日常饮食中的钠已经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了,而过早添加咸味,会增加成人期高血压风险。

另外,有些儿童酱油会比普通酱油多一味食品添加剂,即三氯蔗糖,是一种甜味剂,会让孩子偏好甜食。

5、儿童专用食品?那就是个坑!

说了那么多,豆苗妈想告诉大家的,其实只有一句话:儿童专用食品,那就是个坑。

超市里的儿童食品种类繁多、琳琅满目,主要针对的是3岁以上的儿童。

但从营养的角度来说,3岁以后,孩子吃的食品就跟大人没啥区别了,根本没必要买专门的儿童食品。“儿童食品”只是商家为了营销创造出来的概念。

而且,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儿童食品的安全标准,更没有明确的“儿童食品”定义。

它们的添加剂使用标准跟普通食品完全没区别,但这时孩子的身体还没发育成熟,肝肾排解能力也不如成人,吃多了反而容易损害身体。

总的来说,这些“儿童专用食品”含钠、含糖量高、添加剂多。为了孩子爱吃,厂家还会用各种手段把口味做得更好,也就更不健康了。

【二】儿童心理学知识-孕前准备

儿童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分支,它主要是研究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以及规律。如果作为父母的你们也掌握了这些相关知识,那么对于教育儿童工作方面就能更加的得心应手了。

我们一起来看看研究儿童心理学有哪些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儿童心理学从一开始就采用了观察法,并且正是依靠这个方法才取得成就的。观察法是反映客观的方法,但是也极易混入主观因素。所以,观察法应该与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相配合。

2、实验法

实验法在一定的条件下也是观察法,可以不改变对象而只改变观察的工具,这就是把观察法和自然法结合起来,即自然实验法。

3、临床法

临床法在处理病态心理的儿童时,可以根据结果来倒推原因,研究病态儿童的某种典型行为,预料他们能够适应哪些生活,并且在对正常发展的儿童的生活及教育指导上,具有重要意义。

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学习这些知识比较枯燥无味,那粑粑麻麻们开始困惑了,研究学习儿童心理学的真正意义在哪里呢?

事实上,儿童心理学的意义可多了,它不仅在儿童成长、儿童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且在儿童医疗卫生、儿童文艺、儿童广播电视等社会实践领域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儿童成长教育方面,父母单单是有着一种良好的教育愿望是不够的。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必须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掌握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

在儿童医务工作方面,一个儿科的医务工作者,不但要掌握医学知识,而且也要了解儿童心理学知识,才能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特别是在对于儿童精神病上的治疗,儿童心理学的知识显得重要。

在儿童文艺工作方面,儿童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要考虑到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这样学习儿童心理学是必要的,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符合儿童的口味。

在儿童社会工作方面,如儿童广播工作者、儿童玩具制作者等等,他们如果掌握和体会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就可以更好地开展和改进自己的工作。

儿童心理学的作用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从个体出生到青年时期,研究的内容包括心理的发生、发展以及规律。那么学习研究儿童心理学的作用有哪些?

在儿童成长教育方面,父母单单是有着一种良好的教育愿望是不够的。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必须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掌握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

在儿童医务工作方面,一个儿科的医务工作者,不但要掌握医学知识,而且也要了解儿童心理学知识,才能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特别是在对于儿童精神病上的治疗,儿童心理学的知识显得重要。

在儿童文艺工作方面,儿童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要考虑到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这样学习儿童心理学是必要的,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符合儿童的口味。

在儿童社会工作方面,如儿童广播工作者、儿童玩具制作者等等,他们如果掌握和体会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就可以更好地开展和改进自己的工作。

儿童心理学书籍推荐

学习儿童心理学需要从书籍上获取相关的知识,尽管目前国内出版了很多关于这方面的书籍,但是真正实用性强的比较少。因为在国内,从事儿童心理学工作,并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还很少。因此,不是每本的相关书籍都有学习价值,下面为你推荐一些写得比较好的读物。

1、易读且易理解的书籍

《读孩子如读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和孩子划清界限》、《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等等。

2、理论性较强,较贴近生活

《人生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与你》、《儿童心理学》、《儿童的道德判断》、《学习的烦恼》、《意识的把握》、《自我的发展》、《小学生心理健康》等等。

3、以治疗为主,适合专业人士阅读

《儿童故事治疗——教育辅导系列》、《儿童异常心理学》、《破解儿童身体语言的密码》、《忧虑的孩子:儿童焦虑症的确认与心理康复》等等。

以上推荐的书籍都是心理学家写的,值得父母阅读学习,要在儿童文化教育的基础上汲取现代心理学的知识来教育孩子。

父母要学哪些儿童心理学

父母了解了儿童心理学的意义作用,甚至有些父母开始阅读过一些儿童心理学的书籍,但是这些之后,父母清楚了哪些儿童心理学的知识需要学习的吗?下面告诉你哪些相关知识需要学习,这样让父母们看起书来也有个目的指向。

1、心理定势——发挥“信任”和“期望”的美好力量。

心理定势通俗点说就是期待效应,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放开手让孩子去做事,往美好的方面引导孩子发展,所得的结果也是父母所期望的。

2、习得性无助——把通往理想的路径切割为可以达到的阶梯。

习得性无助指孩子在经历某种学习之后,体会到不愉快的经历,导致情感和认知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状态。这个时候父母应该学习如何帮助孩子走出困境,从而通往成功的阶梯。

3、认知与道德——尊重孩子的认知发展

著名儿童心理学大师皮亚杰告诉我们,要尊重儿童的认知和道德发展,适当地拿捏处罚和教诲,个体存在差异性,不要自立标杆强行孩子按父母己的意愿处事。

【三】儿童乘车安全知识-孕前准备

儿童乘车安全知识

私家车越来越多,有关儿童乘车引发各种安全事故也经常发生。沈阳一名男孩不慎被电动车窗卡住伤势过重不幸身亡,这起事故再度为家长敲起警钟。警方表示,除了“电动车窗”、“儿童安全座椅”等常见问题,儿童乘车安全存在的其他诸多细节,也都需要车主格外留意,以防各种“隐形杀手”威胁孩子的生命安全。

“孩子在好奇心驱使下发动汽车或触动汽车开关而闯下事故的案例不在少数。比如,行驶时,孩子无意中打开车门被甩出;在驻车状态下,孩子松开手刹,致使车辆溜车造成事故;孩子误操作点烟器而被点烟器烫伤……”交警部门表示,这些都是被家长忽视的“隐形杀手”。

一岁以上孩子乘车外出活动的机会增多,为预防和减少此类事故的发生,建议家长:要提防好奇好动的孩子玩按键,如果电动车窗有锁定装置,建议锁定。对略大的孩子,不妨经常提醒他们,不要将手和头伸出窗外,养成良好的乘车习惯。

儿童乘车安全存在误区

很多家长带儿童出行时经常按自己认为安全的方式让孩子乘车,其实有些家长的观点并不正确,儿童乘车安全误区会给孩子的生命造成一定的威胁。

误区一:成人安全带系法适用于孩子。

一般来讲,儿童系安全带的最佳方法是从手臂下面跨过肩膀斜对角贴胸而过,腿部安全带,该跨过大腿根部。这样避免因为儿童的扭动造成安全带的脱落。另外,因为儿童的身高所限,如果要保证安全地系好车内安全带需要把儿童所坐的位置垫高。

一般来讲,儿童安全座椅都有一定的垫高功能。年龄大一些的儿童无,坐儿童座椅时,可以选择儿童安全坐垫。这样,儿童被垫高后,可以使用正常的安全带,这个简单的措施能将危险系数大大降低。以成人的方式对儿童使用安全带,就是一个儿童乘车安全误区,带来的可能不是保护,而是危险。

误区二:抱着孩子乘车最安全。父亲开车,母亲抱着孩子坐在副驾驶的位置或坐在后排,这在街头是经常可以见到的一幕。父母可能认为孩子只有在自己的臂膀保护下才是最安全。事实并非如此,在行车过程中,这样的儿童乘车安全误区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误区三:让孩子在后排尽情玩耍。不要以为把孩子放在后排就万无一失。即使有家人看护,也一定要让后排的孩子坐在儿童安全座椅上。突发情况时,后排乘客的感觉往往更明显。如果孩子没有坐在儿童安全座椅上,很容易从后排座椅上滑落、撞向前座靠背。

误区四:暂时把孩子独自留在车中。带着孩子开车外出购物,到了商场门口把车停好后却发现孩子已经在安全座椅上呼呼大睡了。你不忍心因为给他拆解安全带打扰他香甜的睡眠,于是决定锁好车门、车窗,把孩子独自留在车中。如果你有这种想法,建议你立即打消。这种儿童乘车安全误区其实很危险,为了保证孩子在车中的安全,父母一般都会把车窗紧闭、车门紧锁,孩子长时间处在空气不流通的狭小空间,加上车内的空气质量比较差,很容易对他们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如果孩子独自在车里淘气地乱碰车中的按钮,也会对其本身和车辆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很多家长由于存在儿童乘车安全误区而酿成惨祸,所以我们更因该多加注意,保护孩子的出行安全。

儿童乘车安全小提示

孩子做在一定空间的车里面通常都会很不自在,加上本身孩子就很活泼好动,所以在这里妈网百科要给各位家长们说下儿童乘车的安全小提示。

1、绝对不可把宝宝独自留在车内乏人照顾。

2、考虑宝宝于冷热天气之舒适情况。夏天时,在把宝宝放到安全椅上之前,务必先检查安全椅的表面温度。你宝宝一旦尝到滚烫的“热情”滋味,你想再叫他坐回去,那就有如登天之难了,天气炎热时,关上车门之前,先铺一块浴巾在安全椅上,下次要坐的时候再拿开。如果天气非常寒冷。可用一条被巾围住宝宝(通常一件厚夹克即可保护小孩以免接触冰冷的安全椅)

3、把车座前仪器上与车座后的平架台上清理妥善,若突然煞车,不至于有“百物齐飞”之现象。

4、汽车没有使用之时,务必锁好。

5、保持冷暖气之性能良好。

6、不要借着让宝宝玩方向盘而鼓励他“开车”。

7、当小孩在车内,你必须离开一下时,绝对不可让引擎继续转动。

8、当车停在车库内而引擎又在转动时,绝对不可把小孩留在车内。如此容易造成致命性的一氧化碳中毒。

9、尽量不要在交通高峰时刻或假日拥挤的时候,独自载着你的宝宝到处兜风,仅就交通状况之压力而言,你已是剑拔弩张了,怎堪吵闹的宝宝再予以分心。

10、当你精疲力竭,身患重症或情绪恶劣时,不要载着宝宝开车,因为你极有可能出错。

11、为了保护车子的座椅不被安全椅凿出痕迹或撕裂,可在安全椅下铺上一块厚浴巾。

总结一下:乘坐公共汽车,最好坐在座椅上,抱住宝宝。防止宝宝伸手到车外,在私家车里要设置专门的宝宝座,系好安全带,防止紧急刹车时,出现危险。

儿童乘车安全十大隐患需注意

在这里我们会讲下儿童乘车安全的十大隐患,希望大家引以为戒哟!

让孩子自己上下车

现象:家长开车到学校时,小朋友急急忙忙地开了车门就往校门冲。

点评:小朋友力气小,车门开启时如果推不到定位,会造成车门微微回弹。对稚嫩的孩子来说,这有可能夹伤小朋友的手指。此外,车子开门的另一侧的路况和交通情况,驾驶座上的父母可能不是那么清楚。建议年轻的父母最好亲自下车给孩子开车门、关车门。

孩子坐在副驾驶位置

现象:父母将孩子抱到副驾驶位置。这样家长就可以边开车边照看孩子。

点评:让小孩坐在副驾驶位置是不明智的选择。有的车具有双气囊,一旦发生危险气囊崩开,挡在人与车体之间,使人免受伤害。但由于孩子上身较矮,气囊崩开的位置往往是在孩子的头顶,非但保护不了孩子,反而会造成伤害。

12岁以下儿童必须坐在后排。

把孩子独自留在车内

现象:有的父母在开车过程中临时离开,就把孩子留在车里。

点评:美国一名妇女开车去拜访朋友时喝酒过多,早上回家途中将车停在一个加油站,改搭出租车。但她只带走了3岁的大儿子,把年仅8个月的小儿子忘在车中。到下午2点警察发现车中的孩子时,车中温度已达56℃,孩子因闷热而窒息,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让孩子在车里做游戏

现象:家长为了不让孩子纠缠自己,也为了全神贯注地开车,便让孩子在打开的后行李厢里独自玩耍。

点评:车子在行驶时,孩子肯定会随之东倒西歪,如果撞到车内硬物的话,那么肯定会受伤。此外从设计上来说,后方行李厢在车子发生撞击时,可以留作吸收后方来车的撞击力。所以,把孩子放在那里游戏实在是不太安全。

装了儿童座椅就放心

现象:一些家长为自己的孩子选购了汽车儿童座椅后,却没有留意安装的位置是否得当。

点评:汽车儿童座椅更应该安装在汽车后座。现在美国各州普遍建议儿童最安全的位置是汽车的后排。其中,婴儿专用的汽车安全座椅必须放在后座上且婴儿面向后。而且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建议家长至少购买两个不同种类的汽车安全座椅。

让孩子把头探出天窗

现象:家长把天窗或者车窗打开,让孩子探出头去看窗外的风景。

点评:有报道说,一位车主停车后让小孩把头伸出天窗玩耍。结果,引擎熄火后天窗自动关闭,夹伤了小孩的头部。这样的事故虽然是少数,但也提醒保持警惕。专家建议驾车的家长开启天窗或者车窗时,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孩子有时淘气,不知深浅,需要您时时叮嘱,时时保护。

家长抱着孩子乘车

现象:乘车时,许多父母习惯于把幼小的孩子抱在怀中。

点评:因为孩子坐得比较低,头部刚好在家长的胸部时,如果发生猛烈碰撞,家长的胸部会自然向下压,猛烈压下孩子的头颈,对孩子造成极大的损伤。此外,当汽车在每小时40公里速度行驶时突然紧急刹车,在惯性的作用下,5.5公斤重的婴儿会变成110公斤。因此家长根本无力保护怀中的孩子。

小孩绑成人安全带

现象:不少家长喜欢给年幼的孩子绑上成人专用的安全带。

点评:一般来说汽车座椅和安全带是专为成人设计的,不适合儿童体型。孩子使用成人的安全带,如果绑的太紧,在车祸时会有机会造成致命的腰部挤伤或脖子脸颊的压伤。如果绑的太松,发生车辆碰撞,儿童又可能会从安全带和座椅之间的空当飞出去。

专家建议家长使用儿童安全座椅。

开车时与孩子说笑

现象:很多人把行车途中作为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最好时机。父母边开车,边与孩子聊天、讲故事,甚至说笑。还有的人把一大堆零食拿出来让孩子吃。

点评:由于将注意力分散在孩子身上,严重影响行车安全。开车时一定要注意力集中,出车前要嘱咐孩子安静;如果孩子有事情求助您,最好是找到合适位置按规定停车,然后再处理孩子的事。

车内堆砌装饰品

现象:家长在自己的爱车内堆砌了许多装饰品。

点评:对于车内装饰,绝对不能有尖锐的和硬的东西,这样才能保证在发生事故时儿童不会因为撞击到它们而受伤害。此外,有些情况对成人也许构不成伤害,但可能伤害到婴幼儿。如放置在车前面的香水、装饰用小宠物,如黏附不牢,一旦被猛烈追尾就会向内弹射,高度往往正好是孩子头部的位置。

不同年龄儿童该如何乘车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要注意的乘车安全也是不同,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下不同年龄儿童应该如何乘车。

新生儿应使用婴儿座椅。

不要让婴儿坐立太长时间,应让其经常休息或将其抱起。

应将婴儿期或学步期的孩子安置在后向式婴儿座椅中或较大的面朝后的儿童固定装置上,直到孩子3-4岁、儿童车座无法容纳为止。

稍大的孩子坐不进后向式的固定座椅但身高却未及140厘米,年龄也未达10岁,则应使用增高坐垫。安全腰带应紧贴骨盆,尽可能贴近大腿而不是腹部软组织。安全肩带应贴胸部而过,且须拉紧。切勿让肩带从手臂或后背之下穿过。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2022030739号-2 All rights reserved. 孕妇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