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治疗
小孩子往往都不是很注意自己的卫生,而且免疫力和抵抗力都比较差,这个时候常常都会受到很多疾病的困扰。其中手足口病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那么手足口病治疗是怎样的呢?
手足口病西医治疗:
1、治疗原则主要是对症处理:
口服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呕吐难以进食者给予输液。当口腔因有糜烂吃东西困难时,可以给予易消化的流食,饭后漱口;口腔溃疡给予青梅散、金霉素鱼肝油或锡类散外涂,疼痛剧烈涂以利多卡因或苯佐卡因加硼砂甘油,促使糜烂面早日愈合。 并保持局部清洁,避免细菌的继发感染;皮肤疱疹有继发感染者涂以1%甲紫;服用抗病毒的药物,如病毒唑、病毒灵等。若伴有发热时,可以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
2、手足口病可能结合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病症,应及时进行治疗:
并发脑膜炎者按照脑膜炎治疗;并发心肌炎者按照心肌炎治疗。
手足口病中医治疗:
1、对急性期出现低热或无发热,流涕咳嗽,咽红疼痛,或纳差恶心,可用“银翘散”方剂。
2、高热持续,口腔、手足、臀部、四肢疱疹分布稠密,可用“清瘟败毒饮”方剂;对出现高热不退,频咳气急等并发症,可用“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方剂。
3、治疗口疼牙龈肿:可用板蓝根10克,黄芩、白藓皮各6克,双花3克,竹叶、薄荷各2克,煎水含漱。
4、双花防毒饮 方剂:金银花10g,野菊花10g,蚤休15g,茯苓10g,甘草3g。制法:上药加水300ml,浸泡30分钟,以武火(大火)煎煮沸腾,改用文火(小火)煎煮15分钟,煎成药液150ml。每日1剂,药液分2~3次服,连续服用7~10天。3岁以下婴幼儿可减量服用。
5、在疾病康复期,对于口干咽痛的孩子可在沙参麦冬汤方剂里,加生地黄、芦根养阴生津,清热润咽。
手足口病症状
虽然很多家长都听说过手足口病,但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多家长都不知道具体症状,很容易忽略这个疾病,如果这样影响孩子即使去治疗那就很严重了。那么手足口病症状都有哪些呢?
潜伏期3~5天,有低热、全身不适、腹痛等前驱症。
1~2天内口腔、咽、软腭、颊黏膜、舌、齿龈出现疼痛性粟粒至绿豆大小水疱,周围绕以红晕,破溃成小溃疡,由于疼痛,常流涎和拒食。
同时手足亦出现皮疹,在手足的背侧面和手指(趾)背侧缘、甲周围、掌跖部,出现数目不定的水疱,除手足口外,亦可见于臀部及肛门附近,偶可见于躯干及四肢,数天后干涸、消退,皮疹无瘙痒,无疼痛感。
个别儿童可出现泛发性丘疹、水疱,伴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等。一般经过良好,全病程约5~10天,多数可自愈,预后良好。
手足口病发生时,病儿常以发热起病,其热度不等,也有不发热者,但以低热者居多约点半数。且常伴有流涎、流涕、口痛、咽痛及厌食等症状。
手足口病怎么引起的
手足口病一直以来都是很多儿童容易得的疾病,一旦价值发现孩子患有手足口病的时候,要仔细观察症状,确定之后,一定要及时的去医院检查和相应治疗。那么手足口病怎么引起的呢?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a组的2、4、5、7、9、10、16型等,b组的1、2、3、4、5型等;肠道病毒71型;埃可病毒等。其中以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较为常见。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它灭活,但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
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在50℃可以被迅速灭活,但1mol浓度二价阳离子环境可以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抗力,病毒在4℃可以存活1年,在-20℃可以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以长期存活。
手足口病的护理
手足口病可以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最常见的是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手足口病的感染途径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及接触传播。那么手足口病的护理是怎样的呢?
1、消毒隔离。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宝宝应及时就医,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宝宝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
2、宝宝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减少人员进出宝宝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3、饮食营养。如果在夏季得病,宝宝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适当补水和营养。宝宝宜卧床休息1周,多喝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宜给宝宝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4、口腔护理。宝宝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要保持宝宝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宝宝,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
5、可将维生素b2粉剂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或涂鱼肝油,亦可口服维生素b 2 、维生素c,辅以超声雾化吸入,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手足口病的预防
相信很多家长都听说过手足口病,这是一种传染性疾病,而且传染性特别高,只要宝宝们稍微不注意接触到患者就会感染上。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家长们也要及时的做好预防工作。那么手足口病的预防是怎样的呢?
1、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病从口入。
2、避免与患儿接触,幼托机构发现病人,要采取隔离措施;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3、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患儿粪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4、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5、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一】生化妊娠后当月可以要孩子吗-孕前准备
生化妊娠后多久可以要孩子
生化妊娠医学上称为亚临床流产,是指精卵虽然结合了,但是没有着床成功。会随月经一起流掉的一个现象。一定程度上说明胚胎发育不良,偶尔一次,不会有大影响,也不会影响以后怀孕的。那么生化妊娠后多久可以再要孩子呢?
生化妊娠之后休养一个月,再去医院做一个b超确认流干净,再做一个激素六项,看看身体激素水平有否恢复正常就可以了。
但是太过急于怀的话,其实下次妊娠会生化的风险仍然是很高的。因为胚胎之所以发育不良,是因为没有优质的精子和卵子。所以建议双方找个专业中医再调理一下,调到最佳状态才能孕育出健康聪明的宝宝。
如果出现反复生化妊娠,男女双方就一定需要到医院进行检查,查明原因。
生化妊娠后多久排卵
很多人都会将生化妊娠和流产联系在一起,所以生化妊娠后都会担心月经不正常,或者排卵出问题等,其实这不必过分担心的,生化妊娠后多久会排卵,让妈网百科告诉你。
生化妊娠医学上称为亚临床流产,这只要是胚胎发育不良被淘汰的一种现象。其实偶尔发现一次是很正常的,而且有很多人可能也不会察觉,因为它是随月经一起流出来的。就像一次略有延迟的月经一样。所以许多人没发觉也不足为奇。
而这次略为延迟的月经过后,正常的周期就会随之建立,月经周期规律的,排卵一般在下次月经前的14天左右,在排卵前5天和排卵后4天之间的10天内为排卵期,也是易孕期。
如果月经周期不规律的,排卵时间容易变更,建议结合排卵试纸测试,或到医院监测排卵较准确。
生化妊娠后容易怀孕吗
生化妊娠后很多人都担心再怀孕或许不容易,那么生化妊娠后容易怀孕吗?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吧!
其实生化妊娠后是不会导容受孕困难的,它只是大自然的优胜略汰,偶尔一次,是不会有大影响的。一般情况下都会随月经自然流出来的,随后新一个月经周期就会建立,排卵也不会受到影响的,有排卵就可以受孕了。
但是建议生化妊娠后再去医院做一个b超确认流干净,再做一个激素六项,看看身体激素平有否恢复正常。随后休养3个月,进行一些调理再备孕会比较好。
生化妊娠后怎么调理
生化妊娠虽然是偶尔一次,影响不会太大,但由于短时间人体内的激素起伏太多,所以对身体还是有一点损害的。而调理一下是有必要,应该怎么调理好呢,随妈网百科一起来看看。
生化妊娠后不要急于大补,首先是要吃些活血化瘀的药,例如:益母草颗粒,有助排干净。之后再去医院做一个b超确认流干净后,就可以利用饮食方面适当地调理一下。
可以多吃些肉类,鸡蛋,牛奶,鱼,虾,蔬菜、豆制品等食物。还可以适当做些鸡汤,鲫鱼汤,黑鱼汤等,注意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尽量不要吃生冷,辛辣的食物,多注意休息。
【二】想生孩子先建档!孕妇建档需要什么资料-孕前准备
当确诊怀孕以后,孕妈妈要尽快选定产检的医院,然后开始建档。孕妇建档,就是准妈妈在怀孕初期到选择好的生娃医院办理预约生产手续,在此期间,准妈妈要在这家医院定期产检。
医生会在档案里面记录你的基本信息和怀孕过程的所有信息,还会介绍一些孕检的时间和项目等等,让孕妇产检更加方便。
随着二胎全面开放,各大医院的产科都十分拥挤,每次挂号、排队、产检都耗费不少时间。建档也不例外,建档的时候需要孕妇的一些证件,建议准妈妈提前了解清楚都需要些什么,以免来回奔波。
孕妇建档需要什么
证件准备:准生证(原件及复印件),生育保险证(原件及复印件),围产证,赔偿证,过往检查的化验单,b超单据等一切怀孕之后的检查结果、单据之类。
孕妇建档一般需要带上身份证,参加医疗保险的要带上医保卡,有些医院还要求带准生证。
当然,各地医院的规定可能都不一样,准妈妈去之前最好打电话咨询清楚,避免因漏带证件来回奔波。如果有需要提前办理的资料,那么也好提前办理,方面建档的时候可以一次性搞定。
建档后的好处和注意事项
1、不要忽视病历卡的办理
千万不要忽略建病历卡的手续办理,如果在医院规定的期限之内还没有办理,孕晚期出现意外的时候,医院不一定正好留有病床,也无法根据以往检查状况及时地进行抢救。
【三】孩子咬手指是缺乏安全感-孕前准备
养育过孩子的家长都会注意到,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很自然的学会咬手指,就像天生的本能一样。
咬手指虽然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但那也只是一段时间而已。不同年龄阶段,孩子“啃咬”行为成因不同,父母只有清楚孩子的成长法则,才能帮助孩子及时纠正行为。
一般来说,孩子咬手指的成因是这样的:
1岁内,宝宝咬手指是因为处于口腔敏感期,吸吮手指能够促进宝宝智力发展,同时宝宝能够获取安全感;
1岁以后,有部分宝宝会自动戒掉咬手指的习惯,但仍有一部分宝宝会继续啃咬手指;
1-2岁,如果这时候宝宝还在咬手指,那是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了,家长要及时制止,否则很容易造成孩子手指或牙齿变形;
3-4岁,如果孩子仍经常咬手指,其实是孩子为了在心理上寻求婴儿时期的安全感表现,心理学将其认作为“倒退”现象;
4岁后,如果孩子依旧改不了咬手指的习惯,这是孩子安全感不足和焦虑状态持续的体现,家长应该及时帮助孩子找到具体原因,对症解决。
为什么说孩子“啃指甲”的行为是缺乏安全感呢?
心理学研究显示,“啃咬”动作,能够给予孩子心理上的慰藉,是孩子内心抑制焦虑、得到暂时安心的方式。
如果一个孩子,反复受到负面情绪,那么啃指甲就会渐渐成为他减压的习惯,最终变成无意识行为。一旦负面情绪来袭,就会自动开启“啃咬模式”。孩子啃咬的时候,连自己都不曾意识到早已把指甲给啃秃,有些人甚至还会啃出血来。
对于啃指甲上瘾的孩子而言,别人的痛或许就是痛,但在这些孩子的感受中,"痛感会变成快感",这种体验,无形之中埋伏孩子心理扭曲的隐患。
儿童心理学家佩斯也指出:啃指甲"上瘾"的孩子,长大之后会有"自虐倾向"。他们的性格往往偏激、充满暴力、还会孤僻不合群……这些都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家长一定要及时发现,及早纠正,不要等到孩子出现了伤害行为,才开始着急,到处求医问药。
事实上,孩子有这样的行为,不是身体缺了什么维生素,而是他们的心理缺了营养。
小小啃指甲行为背后,隐藏了危险的隐患,甚至会危及生命。
据相关调查显示:宝宝通常在3-4岁后痴迷于啃咬指甲,学龄前儿童咬甲癖的患病率是23%,7-10岁的患病率为20-33%,而到青春期则会达到顶峰——45%,啃指甲的习惯,随着年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年龄越大越难改掉习惯。
2018年有新闻报道,20岁的女生courtney因为啃指甲习惯,把她的整个大拇指的指甲盖给全部啃了下来,没想到引发了肢端甲下黑色素瘤!这是一种罕见的皮肤癌!并且是恶性的。为了不让癌细胞继续扩散,不得不截掉了大拇指。
如果发现自家孩子有啃指甲的习惯时,一定要重视起来,孩子小,自控能力虽差,但可塑性却高,家长越早帮助到孩子,孩子能越早摆脱坏习惯。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不是一天养成,那么应该如何纠正呢?
01
溯源,才能除根
凡事有因,如果父母发现孩子频繁啃指甲却改不了,那么就要帮助孩子去找一找原因:是父母平时对孩子管教过于严厉?还是孩子在学校受到欺负变得委屈?
家长只有找到最根本原因,才能帮助孩子打开心结,把问题解决了,那么再去纠正习惯,才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儿。
02
无痕,才易消痕
很多家长一旦意识到孩子啃指甲成了心理问题,就会特别想帮他们迅速纠正,不断提醒,甚至动用粗暴强制手段。
但是,物极必反,越强调越深刻。因此家长不要过于激进,多一点耐心给孩子,毕竟“病去如抽丝”,孩子需要时间来调整。
03
有爱,才有动力
有些妈妈的做法就很好,比如给孩子的手指画上漂亮的图案,孩子看了满心喜欢,一旦要放到嘴里时,这些图案就像在对孩子提醒:不能啃!不能啃!
既是提醒,又充满对图案的无比喜爱,这种感情,会让孩子向内产生自制力,从而来克服坏习惯。
信息来源:超级育儿师
苏ICP备2022030739号-2 All rights reserved. 孕妇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