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同房受孕

经期同房会不会怀孕别存侥幸心理哦

2019-07-23 00:00:00人气:25

经期同房会不会怀孕?很多人认为女性经期不排卵,同房是不会怀孕的,其实女性经期发生性行为怀孕的几率很小,但是不代表没有,所以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同时经期同房对于女性危害极大,女性经期应禁止同房,避免妇科病感染危害。

经期同房会不会怀孕

经期同房会不会怀孕

并非所有的女性朋友在月经期都不会怀孕,也有些女性朋友在月经期就会怀孕,因为非所有女性的月经周期都一样长。有些女性月经周期短或者月经不调,排卵就会提前,甚至发生在月经即将结束时候已经排卵。由于女性的卵子在24小时至48小时内都有受精的能力,若碰巧男性的精子进入子宫,再进入输卵管,便有怀孕的可能。

排卵日期一般在下次月经来潮前的14天左右。下次月经来潮的第1天算起,倒数14天或减去14天就是排卵日,排卵日及其前5天和后4天加在一起称为排卵期。

例如,某女的月经周期为28天,本次月经来潮的第1天在12月2日,那么下次月经来潮是在12月30日(12月2日加28天),再从12月30日减去14天,则12月16日就是排卵日。排卵日及其前5天和后4天,也就是12月11-20日为排卵期。除了月经期和排卵期,其余的时间均为安全期,但安全期不是绝对安全,采取必要的避孕措施还是必要的。

经期同房会不会怀孕

经期同房的危害

月经是女性特有的生理现象,到了月经期,这时身体的各部位都会出现一些变化,其中最突出的变化就是:大脑皮层兴奋性降低,全身抵抗力比平时差。生殖器中子宫内膜脱落出血,子宫口张开,碱性的经血中和了阴道的酸性环境,阴道酸度降低,使天然屏障功能被削弱。如果在月经期同房,就会出现如下不良后果:

1、经血量多,经期延长

因双方兴奋,阴茎进入会使女性生殖器充血,导致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

2、子宫内膜受感染

此时同房,男性生殖器可能会把细菌带入阴道内,经血是细菌等微生物的良好培养基,细菌极易滋生,沿子宫内膜内许多微小伤口和破裂的小血管扩散,感染子宫内膜,甚至可累及输卵管和盆腔器官,从而给女方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3、导致男性尿道炎

月经分泌物进入男子尿道,也可能会引起尿道炎的产生。

4、导致不孕不育

经期同房,因精子在子宫内膜破损处和溢出的血细胞相遇,甚至进入血液,可诱发抗精子抗体的产生,从而导致免疫性不孕、不育症。月经期间同房,由于性冲动时子宫收缩,还可将子宫内膜碎片挤入盆腔,引起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不孕症的发生。

经期同房的危害

爱自己的女人最幸福!女性应该懂得去呵护自己的身体,月经来临之际尤其应该加倍注意,切记不可同房,同房期间一定要做好避孕措施。

延伸阅读

【一】儿童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孕前准备

所谓“心理健康”,指的是一个人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这对宝宝的成长至关重要,不容忽视。那么,什么是儿童心理健康?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是什么?心理不健康有哪些表现?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什么是儿童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指一个人精神状态良好,心理素质高。心理健康大多以遗传有关。若一个人心理健康,那么他在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可以和其他人愉快相处。这点对于孩子良好性格形成,以及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loadadjs(4);

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

1.富有同情心

简单的说就是乐于帮助、关心别人。此类做法通常被称为“利他”或“亲社会”行为。

2.人际关系良好

人际关系和睦,能够和其他同学友好相处。适应在一定约束和规矩下行动,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3.心态平和

心态平和乐观,遇事冷静,不忧郁,不急躁,能理智分析并解决。

4.求知欲强

对于周围的事物有兴趣,积极寻求答案,对于新事物敢于尝试,爱动脑筋。

5.意志力强

有较强的意志力,不怕挫折,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能集中注意力着手于做某事,不会经常因外界干扰而分心。

6.性格活泼

性格随和,在与别人来往时坦诚、直接,乐于倾听不同意见,即使遇到困难或者挫折也能自我调适。

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儿童心理健康不仅仅与个人有关,甚至会影响家庭幸福、社会发展。可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儿童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据悉,世界儿童青少年精神行为和发育障碍患病率为两成左右。在美国,儿童青少年精神行为和发育障碍患病率为百分之十七至百分之二十二,其中一半患病情严重。在这些有精神障碍的青少年患者中,仅15%得到妥善照顾。

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一样突出。我国有4.2亿青少年,占世界青少年总数1/5。但我国独生子女众多、单亲家庭递增、养育方式错误、社会竞争激烈等因素已经严重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查阅1994年数据发现,在我国儿青少年中,患有精神、行为、发育障碍的患者为14.89%,依次推断我国至少有4000万精神障碍儿童。这些患儿中,仅有5.8%的患病儿童接受过治疗。

由此看来,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领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并提高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

儿童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1.多动

孩子的心理行为会反射在行动上,比如,有些孩子多动甚至患有“多动症”,这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所谓多动就是孩子喜欢跑动、爬上爬下、小动作频繁、很少安静、且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难集中。这些行为对孩子学习、生活乃至未来工作影响很大。

2.焦虑

焦虑是指没有任何身体原因却突然心情烦躁,这多是由于对于某事或某物感到恐惧所致。一般来说,容易感到焦虑的儿童常是缺乏自信心,并且对于外界过于敏感,担心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害怕受到嘲笑。

3.恐怖和失眠

恐怖是指儿童对于某些事物产生害怕逃避的心理,比如打雷。有时候孩子也会对于一些没有危险的东西产生恐怖的情绪,感到极度的不安全感,试图退缩和躲藏自己。失眠是指孩子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容易出现梦中惊醒、大声哭闹和梦游的现象,这常常导致孩子白天没有精神,无精打采。

4.表现出攻击性

孩子常常表现出明显的攻击性,比如打砸物品、与别人充满敌意,挖苦甚至殴打别人。

5.人际关系差

交流存在障碍,不喜欢和他人合作,不会分享,对别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与父母、老师的关系也很恶劣,缺少必要的交流与沟通或者是不希望进行交流沟通,与身边的环境格格不入。

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儿童作为社会一份子,也有自己的心理活动和主观想法。据调查,家庭因素是造成儿童心理问题的首要因素。

1.家庭教养

(1)采用民主式的管教,孩子容易形成独立、大胆的性格,善于与人协作和思考能力。

(2)父母的教育太严厉,常打骂孩子,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孩子,通常性格倔强、冷酷、缺乏自信心;

(3)父母太溺爱孩子,孩子就会缺乏独立性,习惯依赖旁人,变得任性、自私。

(4)父母过于保护孩子,事无大小都帮孩子完成,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处事被动,不善于社交。

(5)父母教育孩子要口径一致,切勿一人一个说法,否则易让孩子形成很强的警惕性,以至于两面讨好,学会说谎、投机取巧。

2.家庭气氛

家庭和睦利于孩子积极性格养成。相反,若父母二人常常争吵、猜忌,甚至关系破裂,这种情况下孩子的犯罪率较高。

3.家庭结构

调查发现,孩子适合生活在两代人的家庭结构中,即与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在这种家庭结构下成长的孩子,更有好奇心,更爱劳动,心态也会更好。因为,如果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期生活在一起,很容易被溺爱。

4.家庭地位

受中国现实国情影响,独生子女占比较大。独生子女容易自私、任性,所以家长要从小在这方面有意识的培养教育孩子。

成年人非常容易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特别是对一些看起来听话,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很放心,其实,心理是否健康不能被表面现象迷惑。对于这些孩子,家长更应该寻找解决他们心理上的不健康因素,阻止其继续恶化。

儿童心理健康的培养方法

1.不要过度溺爱

对孩子的关心要适度,不要过分关心。过分关心会让孩子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变得骄傲自大。

2.不要贿赂孩子

家长应该让孩子从小明白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只有通过努力才能拿到想要的东西,有付出才会有收获。

3.不要太亲近孩子

孩子应该有自己的成长空间,不能因为过于亲近孩子而剥夺了孩子与同龄人相处的机会。只有与同龄孩子多相处,才能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提高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4.不要勉强孩子挑战不可能的任务

孩子通过日常小事情产生成就感和自信心十分重要,所以家长应该给孩子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注意不要交付给孩子一些难以胜任的事情,容易打击其自信心。

5.不要对孩子太严厉

小孩子做错事情是很正常,不要动不动就打骂或斥责孩子,否则会使孩子变得自卑、胆怯,甚至激烈反抗、斗争、残暴、离家出走等。

6.不要欺骗和恐吓孩子

父母切勿欺骗甚至恐吓孩子,这会影响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不利于以后的教育。

7.不要当众批评孩子

孩子也同样有自尊心,所以不要当众批评孩子,否则会对其心理造成不小伤害。

8.不要过分夸奖孩子

父母对待孩子要赏罚有度,忌大肆夸奖或过重惩罚。孩子取得好成绩当然可以表扬,但要适可而止,防止孩子沾沾自喜、骄傲自满。

9.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

孩子很敏感,家长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不要把生活中所受的气发在孩子头上,长此以往,孩子容易胆小、多疑,甚至自闭。

10.帮助孩子分析困境

当孩子面临困境而无法解决时,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一起分析,寻找解决办法,再让孩子尝试自己解决。

【二】怀孕后孕妇通常会有这3种心理变化-孕前准备

在孕期很多的准妈妈都会感觉自己的脾气比之前的大了,那么这是为什么呢?怀孕后孕妇通常会有这3种心理变化!

都知道,女性在怀孕之后,身体会发生很多的变化,最明显的就是腹部会隆起。除此之外还会有孕吐、尿频、水肿等各种不适症状,其实除了身体上的变化,孕妇的心理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最常见的就是这3种,一个没中的真的少见,不知你占了几个?

1. 敏感

怀孕之后,孕妇都会变得很敏感,这主要是受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影响的。有时候可能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孕妇都会想半天,猜测这句话是不是针对自己说的,是不是自己哪里做的不好等等。如果老公说话的时候稍微有些不耐烦,就觉得老公是不爱自己了,嫌弃自己了,甚至也不稀罕肚子里的孩子。还可能会想到是不是老公有了其他的心思,然后可能就会大吵大闹一顿。其实有时候孕妇自己也控制不住这种情绪,家人还是要多理解。当然了,孕妇自己也要学会调整,不能这样下去。

2. 紧张、焦虑

在知道自己怀孕的事情后,孕妇都是特别开心的,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紧张和焦虑。总是害怕自己哪里做的不好影响了胎儿的发育,身体稍微有点不对劲的地方就会担心。其实胎儿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只要孕妇在孕期该注意的地方都注意到,胎儿是会健康发育的。反而孕妇长期处于这种焦虑的状态下,对胎儿的发育是不利的。

3. 公主病

女性在怀孕后就成了家里的重点保护对象,孕妇的饮食起居都会得到家人悉心的照顾,慢慢的就会养成“公主病”。觉得不管自己的什么要求都应该被满足,提出的任何要求家人都要无条件的服从。如果有一点违背孕妇的意思,孕妇就会发脾气,觉得是不重视自己,不重视孩子,这样就容易给人一种蛮不讲理的感觉,也很容易招人烦。其实孕妇要改变这种情况,家人照顾你是对你好,但是不能这样太过霸道,要和家人学会互相尊重,要懂得感恩。

其实孕妇出现这样的心理变化都是正常的,但是不能将这种变化太过放大,也不能不予理会。不好的部分,孕妇要学会调整,这样对自己和胎儿都好。

【三】儿童心理学知识-孕前准备

儿童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分支,它主要是研究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以及规律。如果作为父母的你们也掌握了这些相关知识,那么对于教育儿童工作方面就能更加的得心应手了。

我们一起来看看研究儿童心理学有哪些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儿童心理学从一开始就采用了观察法,并且正是依靠这个方法才取得成就的。观察法是反映客观的方法,但是也极易混入主观因素。所以,观察法应该与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相配合。

2、实验法

实验法在一定的条件下也是观察法,可以不改变对象而只改变观察的工具,这就是把观察法和自然法结合起来,即自然实验法。

3、临床法

临床法在处理病态心理的儿童时,可以根据结果来倒推原因,研究病态儿童的某种典型行为,预料他们能够适应哪些生活,并且在对正常发展的儿童的生活及教育指导上,具有重要意义。

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学习这些知识比较枯燥无味,那粑粑麻麻们开始困惑了,研究学习儿童心理学的真正意义在哪里呢?

事实上,儿童心理学的意义可多了,它不仅在儿童成长、儿童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且在儿童医疗卫生、儿童文艺、儿童广播电视等社会实践领域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儿童成长教育方面,父母单单是有着一种良好的教育愿望是不够的。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必须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掌握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

在儿童医务工作方面,一个儿科的医务工作者,不但要掌握医学知识,而且也要了解儿童心理学知识,才能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特别是在对于儿童精神病上的治疗,儿童心理学的知识显得重要。

在儿童文艺工作方面,儿童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要考虑到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这样学习儿童心理学是必要的,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符合儿童的口味。

在儿童社会工作方面,如儿童广播工作者、儿童玩具制作者等等,他们如果掌握和体会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就可以更好地开展和改进自己的工作。

儿童心理学的作用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从个体出生到青年时期,研究的内容包括心理的发生、发展以及规律。那么学习研究儿童心理学的作用有哪些?

在儿童成长教育方面,父母单单是有着一种良好的教育愿望是不够的。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必须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掌握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

在儿童医务工作方面,一个儿科的医务工作者,不但要掌握医学知识,而且也要了解儿童心理学知识,才能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特别是在对于儿童精神病上的治疗,儿童心理学的知识显得重要。

在儿童文艺工作方面,儿童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要考虑到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这样学习儿童心理学是必要的,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符合儿童的口味。

在儿童社会工作方面,如儿童广播工作者、儿童玩具制作者等等,他们如果掌握和体会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就可以更好地开展和改进自己的工作。

儿童心理学书籍推荐

学习儿童心理学需要从书籍上获取相关的知识,尽管目前国内出版了很多关于这方面的书籍,但是真正实用性强的比较少。因为在国内,从事儿童心理学工作,并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还很少。因此,不是每本的相关书籍都有学习价值,下面为你推荐一些写得比较好的读物。

1、易读且易理解的书籍

《读孩子如读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和孩子划清界限》、《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等等。

2、理论性较强,较贴近生活

《人生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与你》、《儿童心理学》、《儿童的道德判断》、《学习的烦恼》、《意识的把握》、《自我的发展》、《小学生心理健康》等等。

3、以治疗为主,适合专业人士阅读

《儿童故事治疗——教育辅导系列》、《儿童异常心理学》、《破解儿童身体语言的密码》、《忧虑的孩子:儿童焦虑症的确认与心理康复》等等。

以上推荐的书籍都是心理学家写的,值得父母阅读学习,要在儿童文化教育的基础上汲取现代心理学的知识来教育孩子。

父母要学哪些儿童心理学

父母了解了儿童心理学的意义作用,甚至有些父母开始阅读过一些儿童心理学的书籍,但是这些之后,父母清楚了哪些儿童心理学的知识需要学习的吗?下面告诉你哪些相关知识需要学习,这样让父母们看起书来也有个目的指向。

1、心理定势——发挥“信任”和“期望”的美好力量。

心理定势通俗点说就是期待效应,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放开手让孩子去做事,往美好的方面引导孩子发展,所得的结果也是父母所期望的。

2、习得性无助——把通往理想的路径切割为可以达到的阶梯。

习得性无助指孩子在经历某种学习之后,体会到不愉快的经历,导致情感和认知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状态。这个时候父母应该学习如何帮助孩子走出困境,从而通往成功的阶梯。

3、认知与道德——尊重孩子的认知发展

著名儿童心理学大师皮亚杰告诉我们,要尊重儿童的认知和道德发展,适当地拿捏处罚和教诲,个体存在差异性,不要自立标杆强行孩子按父母己的意愿处事。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2022030739号-2 All rights reserved. 孕妇堂